哲学家茶座第十一讲】: “潮人食茶的文化呈现及解读”(5)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今天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单纯讲凤凰茶的味道和工夫茶的冲泡方法显然还不够,李老师指示我要做些关于茶道哲学的思考。我不是哲学行家,没有深入系统研究过哲学,到哲学殿堂要讲这样的话题,确实有点忐忑。
首先,我们想说一下中国茶道无定义,这也是我个人的浅见。在工具书中你找不到“茶道”这两个字的定义和解释。日本人有茶道概念,他们是一个重道的民族,什么都能搞成道,我们不是这样的。因为老子早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我认为,日本茶道跟他的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关系,并不等于中国国饮的茶道。我们理解老子说的这句话本身哲理性太高了,按照他所说的茶道,应该是指天(规律)、地(茶叶)、人(饮者),不宜把它格式化。与其在理论上去寻求一个概念,不如去遵从规律,尊重自然,理解自然。我对此大概是这么个基本解读。
即使是这样,我们必须承认,茶道始终是存在的。自从有了茶文化,就有茶道的存在。关键是弄清楚茶艺和茶道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倒是很重要。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是茶艺的灵魂。我们品尝凤凰茶,这个茶怎么样?那个茶怎么品?我们用工夫茶来冲泡,三指洗杯怎么弄,关公巡城怎么转?其实这都是术的层面。真正道的东西,是一个比较无形,比较恢弘的东西。道存于无形中,道存于天地人,道存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的细节里,只要升华了就是道。
时下,进入茶的人越来越多,茶道的拿来主义也很常见。有的人甚至连想都没去想,一味照搬别人的东西,却不知道老祖宗在中国。如果说日本的茶道是“一”,他的一可以生二;那么我们中国的茶道是“三”,三可以生万物。我认为老子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
解释茶道核心的代表性提法,我举三个人为例,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千利休,他的概括是“和、敬、清、寂”。另外一个是台湾的范增平先生“和、俭、敬、洁”。再一个九十年代已经过世的,我们茶界备受尊重的庄晚芳先生,他把茶道概括为“廉、美、和、敬”。
这三种不同的概括,都是这些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在诉说茶文化和茶道的核心。我反复斟酌了一下,日本人千利休,和尚,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相通、相融的地方,也有不相通的地方。他是真正属于佛系的。那么他侧重了一个“寂”字,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就提出了和、敬、清、寂。台湾的范增平先生,有一个“俭”字,这个俭字实际上出自于《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也是一个继承总结。九十年代的庄晚芳先生,他是非常权威的,在大陆茶文化界大名鼎鼎,他有一个“廉”字。这个廉字的含义,当然主要是指廉洁、廉政、清廉的意思。同时他也包含了喝茶是廉价、相对便宜的意思。喝茶真的便宜吗?好茶不便宜。时代在变,时代赋予茶的东西也在变。
正、真、和、雅,这是我侧重于茶性的客观性进行的理解和认知,思考的重点是尽可能充分地表达茶的客观性。茶道的根本,是先茶后道。那么,茶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重要。茶性的正、真、和、雅有没有?我认为都有。正,正心、正气、正能量;真,真味、真性、真精神;和,和天、和地、和道义;雅,雅情、雅趣、雅众生。反推之,无正不能为真,无真无以为和,无和无以为雅。
其次,陋言有关茶道哲理的几点基本思考。在今天这个场合讲茶道哲学,确实是百分之一百二的班门弄斧了。相对于凤凰茶和工夫茶,你要问我什么是单丛、哪个是浪菜、什么是水仙,工夫茶的冲泡品饮有什么讲究,我可能会讲的通透一些。但要说茶道哲学,我只能作为学习和请教,提出一些抛转引玉的观点。非常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第一,茶饮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口腹之饮,二是心神之饮。实际上,心神之饮比口腹之饮更重要。通常所说的茶是精神之饮、文化之饮、思想之饮,甚至于小情怀、大情怀等等,都属于后者。关于茶的味道,我从写第一本书就把它拆开了理解,味是味,道是道。
味是道的基础,道是味的升华。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言,知味是靠口觉,知道是要心觉。如果要知茶的“道”,须得靠心去知,可能没有第三种路子可走,必须要认真、深入地去体悟。茶的味性是苦涩利水,茶的品性是大益利他。
我们这个活动的协办单位是大益,我想了想,用“大益”来表达茶的品性特别准确。所谓大,是无限大。所谓益,是茶对人的养益,是茶对人的益处和益用。茶真的是养益属性特别强的物质,它不仅体现于物化,而且体现于文化。利水,关乎身体的健康,利他,关乎生命的意义。实际上这也切合了口感和心感,口觉和心觉,茶味和茶道。
《大观茶论》的不朽,就是它提出了“致清道和”。在所有茶人眼里,这个皇帝是个非常了不起的皇帝。赵佶是个特定年代的特定天子,除了花鸟虫鱼,他还写了这本不朽的茶书。而且,这本不朽的茶书,因为有了这四个字就更加不朽。现在让我们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了习大大也在尽全力,向全世界主张我们的大国茶文化。
第二,我把关于茶道哲学几点思考归结如下。
(一)茶道即人道,人道的核心是健康。茶的物化功用和文化功用,其落地的关键词是“身和心”的健康。我的理解是,茶性,包括了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茶的这两种属性,对于社会个体和对社会群体的健康,都有大益之用。健康是1,其他的是1后面的零。如果没有了健康,不论个体还是群体,都将是一团糟。所以说,人道的核心还是在于健康。茶是健康饮品,茶文化是健康文化,健康才是主导和推动文明向更高层次前行与发展的轴心力。
茶对于人的身心健康体现为三清三养,清心、清肠、清血阻,养颜、养命、养德性。一切不健康的都不符合茶道精神,也不符合人道精神。健康的身体需要茶,健康的灵魂更需要茶。由茶而道,重在修、为。(修为)这两个字,中间打了一个顿号,实际在说,修是修,为是为。不修不为,或者只修不为,于茶道来说就等于零。那种眼里和心里只有钱而没有道的,是一种真正的可悲。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以为上善若水,至善乃茶。如果真的上善是水,那么至善即茶的根据是,茶乃大和天下。它主张兼爱和互利,尤其符合现在的“一带一路”。所以,到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习大大一遍遍地、不厌其烦的推茶,因为茶文化是上善的文化。茶文化是大文化,不仅装下了俗与雅,还装下了儒、释、道,它是充满了“和”能量的“和文化”。
(二)茶道哲学是“致和”的哲学。这个致,是导致、引致,是一个动词。和,是一种高阶文明,向和而进,是中华茶文化的终极引领。在我们通常的视野当中,或者我们可以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有三种哲学现象。一是斗争哲学,你死我活;二是痞子哲学,你我都死;三是茶的哲学,你我都活。
茶的哲学就不同了,实际上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不仅仅是儒释道,甚至我认为墨家思想,诸子百家里面有很多的优秀思想,或者优秀的文化核心,在茶文化里面都能找见。譬如,兼相爱,交相利等等。
茶文化是唯一能够兼融并统领不同教派主张的大文化,她能够进行一种和谐的共存与发展。比如说,道家有道家的教义;佛家有佛家的教义;儒家有儒家的教义,三家文化主张应当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三大教派不仅都能进入茶文化,而且都在推动茶文化。
(三)拿起和放下,是茶道的基本动作,也是很多人对茶道的基本诠释。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需要注意、需要深一步进行思考和加以体悟的,这就是有形的拿起放下,和无形的拿起放下。实际上还是回源到“茶味三分、茶道七分”的道理上来。当然我这方面缺乏一些理论积累,厚度不是很够。但是我思考了一下,这个大杯子的拿起、放下,与这个小杯子拿起、放下,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不同。这是个有形的动作,它会对你有一种无形的提示。我们细细体味一下,也确实是这种情况。因为拿起来放不下,或者拿不起来也放不下,导致走极端的,走绝路的都有。所以,拿得起、放得下的意义,不只是说说而已,它关乎生命的长度与厚重。
拿得起、放得下的前提应该是看的开,看的开需要想得明白,需要有一定的修为。有一些平头百姓没读几年书,没什么文化,但他却能看得很开,想得很明白。所以说,道理人人都懂,关键是平日里的修和遇事时的为,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应当主张把拿起、放下和“生”、“活”二字挂上钩。拿起你应该拿起的生的勇气和信念,放下你应该放下的活的邋遢和负累。我想如果更多的人进入到了这个认知,或者进入到这种境界了,我们的社会文明程度肯定会往上提。不管提多少,都是向善,乃至至善。
(四)5G时代的知识流,将对茶文化以及茶道哲学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首先说明,这个见识也是很粗浅的。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快变的时代,文化重构的时代。所谓文化重构,包括我们这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是从一个5000年的农耕社会,通过这40年的快变成为了现代工业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太了不起、太大了。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损失了很多东西,包括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很好的东西。确实,我们在一路狂奔的情况下,也一路在丢失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确确实实存在的。所幸的是,顶层设计看出这个问题是主要的问题,现在已经开始重视这一块,这就是文化重构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它是在遵循一个基本的原理,就是经济和文化两者的发展不平衡、不同步,这个道理是从哲学这里来的。社会快速发展,出现了两级分化,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分化,这就必须要等一等,让灵魂跟上。现在开始抓传统文化,抓现代科技,其实就是在进行文化重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速率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基于5G的开放的、有氧的、快速的知识流,必将会带来变的深度和广度,必将赋予茶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往大处看,茶文化的第三主升浪已经蓬勃展开,它将会为深化茶道哲学研究,打开广阔和无限的空间,我们期待一个更加伟大的茶文化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