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萍:作为应用哲学的茶道哲学是否可能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作为应用哲学的茶道哲学是否可能(中)

李萍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

 

茶道哲学是什么

一般而言,哲学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它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或意识,而非直接的物或现象,它的分析工具以定性研究为主。因此,茶本身或饮茶活动都不能直接构成哲学的对象,但茶道可以是哲学分析的对象,茶道哲学研究旨在揭示品茶、饮茶等活动背后包含的精神、气质、意识、文化等思考及其本质。易言之,茶本身不是哲学的对象,单纯的饮茶活动也没有什么哲学意蕴,茶道哲学研究的着力点在于阐释茶被饮用的过程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观念意识,这样,就将茶这一原本仅是物质性存在的东西升华、转变为了精神性的对象,这样的升华、转变过程就是哲学分析和哲学论证的过程。

从字义上说,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质首先是它的自然属性和对人身心的益处,在此之上关于茶进行的情感投射和意识升华就进入到人所创造出的精神世界。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乐生、天命、义理等重要命题上,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茶道要依靠人的主体性和生命智慧去把握,与人自身的悟性有关,因此不同的人对茶道的领悟是完全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茶道是神秘的,相反,它借助以心传心来间接感受到他人对茶道的理解。人们对茶道的认知不仅是可以言说的,也是可以被他人合理接受的。

茶产自自然,为人所用,人在品茶中反躬自省,观照内心,茶人得以自修,茶事得以升华,茶成为中国社会喻理说道的媒介。中华茶道主张在日用生活中寻求人生真谛,因此,茶道的注入又使得喝茶不再只是解渴,而是演变成品茗,品茗的过程是一种精神调节和自我解放,忙中偷闲,苦中作乐,退而守成,在茶的世界体悟人生智慧,领略生命意义。这样的茶道呈现方式是以内容见长,需要饮茶者的主体介入和身心共在。

在人、茶、道的关系上,大体存在高低不同的三个层级:初级茶者因茶见茶,中级茶者因茶见性,高级茶者因茶见道,完整的中国茶道包括了上述三个不同的层次。茶人对茶道的体悟正循着上述高低层级而逐渐跃升。这样的层级是融合了生理、心理、价值等多重元素,实际上,中国茶道并未严格区分茶性这一物理性和人喝茶解渴的生理需要这样的客观事实与因品鉴、投射、移情而产生的价值认同、精神满足这样的主观性应然状态之不同,换句话说,中国茶道圆融地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然而,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茶道的显著特点是对茶本身的极大关注,道的分量远远弱于茶,例如中国人品茶除了环境、器具之外,对茶本身的要求很高,十分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这是因为中国地域广大,茶叶的制作方式各地不同,有蒸青、烘青、炒青、摇青等,加之取材的差异和产地的差异,从而形成了茶叶的不同种类,包括了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即便到了茶道阶段,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皇室茶道、贵族茶道、文人茶道、宗教茶道、庶民茶道等多种表现形式。

至今仍然有一些学者明确反对“中国茶道”的提法,认为中国只有茶文化(包括茶俗、茶礼、茶艺等事业)、茶产业(包括茶叶生产、制作、贸易等活动),但始终没有发展出系统、严谨的“茶道”。应当承认,中国历史上确实没有产生完整的茶道理论,也无明确的茶道流派传承,但这只能说明中国茶道有其特性,是一种特殊的“有”,而非绝对的“无”。决定是否有茶道的关键是看有无对茶事活动所内含的精神性价值(与人相关)和思想性价值(与知识相关)做出有意识的总结或概括。有无总结是一回事,总结的深浅、广狭是另一回事。将茶的生命比拟人生,将饮茶体悟引向对自然万象、生生不息的人类世代之洞察,并将之理解为天道、真理的具体化,这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对茶的总体性把握。[4]通过饮茶获得身心安宁、精神愉悦并对此做出思想升华,这显然不再是生理活动,它已经进入到自我实现的境地,肯定这一内容就可以视为茶道,关于这方面认识的总结就是茶道研究。此方面的中文古代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可惜的是,相应的理论总结非常不够,所以,我们不仅要梳理、恢复中国茶道,更要通过茶道哲学的研究将中国茶道的内核和基本精神予以揭示并做出增益今人的创造性转换。

什么是茶道哲学呢?对茶道的形而上学思考或形式化考察,就是茶道哲学。茶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茶道,是对茶道的反思。哲学本身不直接关联日常现象或生活经验,它只对思想成果、人类思考的产物(艺术、伦理、宗教、政治等)进行再加工。黑格尔将哲学比喻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节起飞,所揭示的就是哲学的这个属性。哲学并不登台唱戏,它只是冷眼旁观戏台上的表演或演戏者、看戏者的杂多表现,做出分析、阐释、反观,茶道哲学也是如此。茶显然是单纯的物质,茶道则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具有日常性和非日常性双重属性,而茶道哲学则完全脱离了物质性关联,也摆脱了日常性牵扯,它要揭示茶道背后的人的存在方式,即茶与人的关系究竟怎样。探究茶道的思维方式,就是茶道认知学;探究茶道的鉴赏方式,就是茶道美学;探究茶道的人际共在,就是茶道伦理学;探究茶道的终极寄托,就是茶道信仰,等等。这些各类研究的上位类型就是茶道哲学,它们都是茶道哲学这一个种之下的属。

茶道哲学研究就是要依据茶道去揭示和呈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的精神性实体,这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体系构建这一根本性从而也是基础性的工作。茶道哲学是对各种因茶而生起的文化、精神、观念等进行再思考,即进行逻辑的建构和概念的反思,得出内在一致的一般性思想成果。不同的茶道哲学体现的是哲学出发点的不同,所以,可以提出不同的茶道哲学体系或流派。茶道哲学研究要下功夫论证茶道哲学的表述是否成立、茶道哲学的体系是否合理,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取决于我们进行论证的出发点是否恰当和推理过程是否严密。但哲学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本身也是一种假设,这种假设的合理性不在于是否被证实或证伪,而是自身体系的内部一致性和完整性。

在此,有必要区分几个近似的概念。一个是“茶道精神”。“精神”一词在汉语中是个多义词,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其具体含义。从大量茶道研究的中文文献来看,许多人使用“茶道精神”所要表达的其实不过是“茶道的核心内容”、“茶道的实质规定”,换句话说,茶道的本质。此时,“茶道精神”是茶道的加强版而已。另一个是“茶道理念”。“理念”一词原本是个哲学词汇,指型或相,通常被解释为“观念”、“意识”,但这样的解释已经少掉了很多哲学意味,与生活语言相差无几了。遗憾的是,国内很多人讲“茶道理念”时所要表达的是有关茶道的观念(或意识),而非茶道之型或相。如果是前者,则茶道理念与茶道精神相似,无甚大的区别;如果是后者,那么茶道理念就是我们所谈的茶道哲学了。

在中文语境下,茶道哲学还可以指中国哲学的特殊形式。由于中华茶道源于雅文化,是一种士大夫式的生活体验,对这样的茶道进行哲学审视,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又可以称为“文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检视。[2]这一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担当者,通过对他们的检视,士的精神、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国民性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得到回答。这是中国哲学流的茶道哲学研究。是将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和问题意识援用于茶道,对茶道做出再审视,此类茶道哲学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分支。然而,由于茶叶种植、加工、储存等方面技术的迭代更新,干茶已经成为极其寻常的饮料,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只是出于健康的需要开始喝茶,他们即便偶尔关心茶道,但并未得到以己入茶、己茶同一的程度,茶道仍然在他们之外。面对大众化时代的茶生活方式展开的茶道哲学研究才是本文要谈的茶道哲学,这样的茶道哲学更适合从应用哲学角度出发,茶道哲学研究构成应用哲学的一个合理论论域,当代茶道哲学研究者对此应有清醒的理论自觉。


  
上一篇林美茂、赵子涵: 从“茗饮”到“品茗”——中国古代关乎“茶”之饮用诸概念演变史考略
下一篇王润稼:论中华茶道哲学的“心”“智”圆融——以儒学“格物致知”为基础的省察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