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茶座第22讲】孔祥智: 新变化、新趋势与中国茶产业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再来看茶叶品牌。目前茶叶的能注册商标超过 68 万件,申报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 94 件,老字号 37 个,全国 131 个茶叶的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一看都是非常有名的茶,各个地方的。这个图表还包括了登记证书,可以看到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与茶相关的高校 72 所,不知道包括不包括我们人大,包括我们是 73 所。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农产品加工专业,这个可能一般人想不到,包括校内很多老师都想不到我们还有农产品加工专业,食品加工专业,食品加工专业当然包括茶这个产业。我们有一个老师,现在在福建和他们合作搞茶树花,茶树开花以后都浪费掉了,把这个采摘下来加工,他自己有专利产品。全国茶专业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达到 15000 人,增长的也很快。茶的产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一直在上升,面积有所下降,但是产量一直在上升,上升得很快。
我们曾经做了福建、湖北的调查,调查福建三个市,湖北调查了宜昌的三个县,实际上是 6 个县市区。我们主要调查农户,包括合作社,包括茶叶企业,农户是 956 户。
我们调查的结果是茶叶的产品特征分成两大类,一个是异质性,一个是同质性,异质性说明品质差异很大,包括价格。我们研究发现流转一亩地不到 200元。事实上如果有一个农户有一亩地,有半亩地就可以卖出 50 万亩的茶,因为作为龙头实际是一个引子,就大量收购。有的茶的异质性强,有的核心产区很多人去过这个地方,实际早期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茶农早期的居住地,不存在村庄形态,这个山谷住几家,那个山谷住两家。这些人主要是从江西逃荒逃过来,山下的土地被本地人占有了,他们在山底下生存不,所以到上山住。那个时候很穷,现在反过来了很富了。中国的村落形态就一个姓名或者少数几个姓,一般都是一个大姓,而现在茶农们搬到山下形成的村庄姓氏非常杂, 因为他们都是逃荒过来的。确实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拿山下的土地换山上的土地肯定不换。
半核心区就是国家森林保护区,我们调查了几个村,例如我们调查的一个村, 农民把原来种水稻的地改成种茶,本地人叫“菜茶”。大概就是这样,核心区、半核心区、边缘产区。在核心产区,每一个人家都是一个企业,没有合作,这个企业他跟你讲那个是多少钱一斤的茶,我做茶跟别人不一样,很好喝。另外半核心产区有合作社,没有合作社不行,通过紧密地合作卖出去。边缘产区没有合作社,为什么?靠企业,大概就这样,我本人研究合作社,我发现非常有意思,不同的产区形势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是半核心区的一个合作社。
核心产区的品质好、价格高,很多城市的茶客都是一到采茶的时候都去了, 甚至就住在茶农家里,看见茶做好了就直接买走。半核心区就不同,边缘区差距更大。一般的核心区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企业。我那个时候去调查,有一个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的男同志,两个女儿都去学茶,学完茶又回来了,在这儿一年一两百万,就一个家庭,就两三亩地,两三亩地怎么赚那么多钱,很简单,把边缘产区的茶买过来,对买茶的人就说你看看我的地,我的茶都从这里采出来的,其实大部分从边缘区收购来的,就卖得很贵。
在销售的方式方面,31%的农户有口头销售协议,8%的农户通过互联网销售, 大概这样。现在通过互联网销售越来越多。
在国家政策方面,我认为这些年来总体上国家政策非常鼓励茶这个产业发展,这不讲了,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开展了茶叙外交,我们大概梳理了这么几个图,他一宣传这个茶,这个茶在世界卖得就很好。最早在福建,福建的茶还是那个茶,立刻就卖得很好。我认为这个是最好的广告,每次都形成很好的效益。
时间的关系就只能跟大家分享这么多。主要是我们的调查的一些东西没有形成一个结论。
我就介绍一下情况,感谢大家!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