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王雅清:周氏兄弟论喝茶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周氏兄弟在现代史上有同题的散文,他们两个很有意思,吃一样的饭、喝一样的水,但是长大后走了不一样的道路,这里有多种原因。我想从他们喝茶上谈谈为什么两个人走了不同的道路。

7041c0ba21f64185b615985c434cf9f9.jpg

  中国的文化很讲求符号性,“梅、兰、竹、菊”是四君子,刚正不阿,象征中国人的品味,其实茶也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茶本身所具有的清冷高洁和中国文人性格中的刚正不阿、放荡不羁、自视甚高的情怀操守,是天然契合的,有内在的哲学关系。古往今来,茶和茶道,既是文人趣味的表现,更是文人情怀的表达。所以在中国文人趣味当中,茶道成为寄托思想和品位人生的象征。“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茶道即人道”。茶道在我看来也是人生之道的表达。茶道可以看出人生不同的境界。

   就像“周氏兄弟”,他们经历相似,都启蒙于三味书屋,受教于南京水师学堂,留学日本,归国教书,社会经历完全一样。但作为大哥的鲁迅早早承担了家庭当中父亲的角色,少年的时候行走在当铺和药铺之间,过早地体验了人生的世态炎凉。所以个性上两人有极大差异,鲁迅犀利奋进,周作人冲淡平和。从两人的关系来说,周作人一直追随大哥左右,大哥对他来说既是兄长更是严父。鲁迅对周作人来说,应该说一直是周作人的人生导师。周作人后来对新闻学的贡献,应该得益于鲁迅在人生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最后,因为兄弟失和,两兄弟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鲁迅在批判的道路上前行,以其对国民性批判、启蒙的发扬,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认识,成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毛主席追称为“新中国的圣人”,鲁迅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在喝茶当中可以窥见一斑。“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粗看是享‘清福’,实则不是。鲁迅练习出来是特别的感觉,文章先从廉价买到好茶;再述忧;好茶亦不过尔尔;继而发现问题:泡好茶须用盖碗;然后引出新的问题:用盖碗泡茶需要闲工夫;同时还需要感觉的细腻敏锐;具备这两个条件,只要有好茶,当然就能喝出水平,喝出真味,乐享清福;但是一味沉湎于此道,不愿有所担当,非但于社会进步无益,且如蛀虫般有碍社会进步,还不如没有好茶喝,也不懂得喝好茶。于是“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失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24a8dc795a97a164200e6bb2c1ee9c09.jpg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33年,文章所收录的杂文集叫《准风月谈》。国民党在33年的时候,基本上打完了仗,剩下共产党没有消灭,别的军阀都被消灭了,之后政治上实行极端的专制主义。对内剿灭异己。这个杂文的名称来源于《申报.自由谈》的编者,受到国民党的压力,说发牢骚,自由谈不要谈政治,只准谈风月。于是鲁迅把这部杂文集做此命名,因为鲁迅受到的压力跟申报受到的压力是一样的。他的文章都面临各方面的审查的问题,把他的杂文集命名为《准风月谈》,这表明了鲁迅的彻底的斗争和担当精神,这篇文章笔下是锋芒暗露。表面上是享清福,实则是批判文人雅士虽饱读诗书但毫无担当,以致行尸走肉,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以茶道表明对民族的忧思,也充分表现了鲁迅的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在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的时候,鲁迅没有躲进小楼层,笔锋所指的就是不顾国家安危,过自己高雅精致生活的知识分子。所以他这篇杂文带有很强的战斗性。 

  喝茶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与其说是有意针对喝茶,不如说是刻意揭示时代的病态,作为最清醒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民众未醒,铁屋未破,何来享“清福”之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他放弃隐逸闲适、闭着眼睛的文人趣味,决心战斗到底,这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鲁迅的茶道里,蕴含着质朴的人生哲理。

ba63efa9fb7b1a40753bd133e0b74c98.jpg

   周作人在兄弟失和之后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7月北平陷落,北京大学南迁,作为一个重要学者,虽经各界人士多次劝说敦促,周作人仍留在北平。1938年2月,他参加了日本人召开的座谈会,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谴责,1939年元旦,有人向他开枪,这次暗杀事件没有搞清何人所为,却促使他为伪北京大学文学院筹备委员职务,之后又当了伪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940年他被汪精卫的伪南京政府任命为华北政府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伪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务,最后彻底沦为汉奸文人。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被以叛国罪判刑十年。

  五四时期是周作人思想的重要分野,在此之前,他斗志昂扬,此后,悲观主义、消极主义占据了他几乎全部的精神。娶了一个日本老婆,这个女人在周家是比较任性泼辣的,日本侵华后周作人没有出走,这和他的日本老婆也是有关的。周作人懦弱的性格以及他不想放弃留在北平的安逸闲适,也是一个原因。在他看来,不管在谁的统治下,不要用国家概念来定位人,这种超越种族和国家的思想,让他看淡国家利益和文人责任,这让他留在了北平,最终成为了一个汉奸。兄弟失和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内心想必充满苦楚。他的选择与当年父亲的选择有相似之处,因为性格懦弱的人,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只能步步退让。

  周作人逐渐脱离了主流文化圈成为“隐士”。就是在这一年的11月,周作人在《雨天的书》自序一中写到:“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的小屋里,靠着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文中蔓延着闲静恬适的情绪,其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所以喝茶用了一千多字的短文,谈中国的茶经,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纵横古今,妙笔生花娓娓道来,尽显恬淡闲适的人生愿望,将喝茶在不经意间做了全面的有哲理的阐释。虽然有趣味、隐逸情怀和文化内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文字当中读出他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他对现实人生的苦涩与苦楚以及淡淡的无奈和失落之感,以及兄弟失和之后的寂寥和孤寂的情怀。鲁迅在1933年写的《喝茶》对周作人这种回避现实而使自己的灵魂粗糙起来,却又变得病态的心灵以致不能经受时代风暴的考验的这样一种怯懦的性格,可以看出周作人未来的志向。所以鲁迅的这篇文章可以是对他兄弟的善意提醒,可惜这时的提醒对周作人来说已经不起作用了。

bc2b29bf6dab8817e45de63b4ad17d40.jpg

周氏兄弟的喝茶为中国的茶文化史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周氏兄弟分道扬镳,有个人性格的原因,也有他们个人的审美趣味。我觉得喝茶就像赏花一样,是一种方式。从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趣味当中,可以看出人品高下。所以茶品就是人品,人品也就是道品。

   当然,谈喝茶看人生高低的问题,把“茶”放在前面恐怕是错的。好人和坏人都喝茶,人格高的也喝茶,人格低的也喝茶。当然“周氏兄弟”不能单纯用好人和坏人来定义。周氏兄弟不是因喝茶而成了不同的人。在他们的文章里面,要说讲茶道的话,恐怕周作人更符合现在茶道和茶艺所推崇的闲适和隐逸。周氏兄弟必须放在他们那个时代来看。鲁迅那个时代,国难当头,不能说“躲进小楼成一统”,“躲进小楼成一统”那你的民族大义去哪里了?其实我也很欣赏周作人的人生态度,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人生是有高下的,因为选择有高下,跟喝茶没有关系。但是从文章里面可以看出,他们不同的选择和不同的审美趣味。




  
上一篇杨学功: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君子人格”
下一篇谭芸:向古圣先贤学习茶道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