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芸:中国古代的茶点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傅巽的《七诲》是写古代的特产的,他写的这些第一是特产,第二这些东西全部都是可以做茶点的。
古代的一些特产风物大都失传了,其中就提到了“蒲桃、宛柰,齐柿,燕栗,恒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这几个字经常会被错误的解释,我看了网上的解释几乎都是错的。有人把蒲国的桃解释成了山西的桃,其实“蒲”和“宛”是西域的两个国家,蒲国的桃和宛国的类似于沙果的一种水果。然后山东的柿子,河北的板栗,还有山西恒阳的黄梨,巫山的红桔。
有人把“南中茶子”解释成为“茶籽”其实是错的,这个指的云南的紧压茶。“西极石蜜”,这个非常重要,这个是西域的崖蜜和冰糖。冰糖是从宋朝传到日本才有了日本的点心和果子,日本人把冰糖、蜜放在点心里面做成甜的味道,就有了日式茶点和果子,这个有据可考的。
弘君举《食檄》就写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的茶会,这个茶会是怎么样的流程呢?非常郑重的邀请主人和宾客,到了现场有一个规定的流程:等人,相互寒喧。我邀请你来到我家参加茶会,我一定是拿最好的茶。最好的茶在那个时代要把它磨成粉末状的茶粉,宋朝的点茶就是这样子——“应下霜华之茗”,就是献上浮有白沫如霜的好茶,品三杯之后,茶会结束。结束之后要上鲜果、干果,还要喝甘蔗、木瓜等做成的汤羹,所以叫“一茶一汤之会”,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这叫做“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因为喝茶可能喝得很刮油,很饿,怕客人走出去喝到低血糖怎么办。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不太清楚自己身体状况的时候,给他茶他猛喝,喝完之后手发抖,眼前发黑,就是低血糖,太猛了。所以客去要设汤,要给客人一碗汤。这个在魏晋的时代就已经很成熟,却在日本、韩国就传承得非常好,我觉得这个真是值得我们好好的去反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