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中华茶道中的儒家精神——第四届两岸第四茶文化高峰论坛专题演讲(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从物理属性上说,“茶”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可以与多种物质相混合,并配以多种加工制作方法,从而生成多款茶类,形成庞大的茶的“家族”。同样,由茶而予以思想提炼、审美定格所发展出来的“茶道”也具有不逊于此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概括为茶道的广泛渗透性或者无边界延展性。藉茶道上达天道、下及人道;前连历史人文、后续产业商界。

4b5bda203573d8ce170f98b9bffdd544.jpg



就中华茶道而言,中华文化的绝大多数元素(特别是人文层面的元素)都有所汇集、凝练,茶道与诗、琴、画、曲、香、乐等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茶道是一门综合的学问和复杂深邃的文化现象。其中,最浓厚的一笔,最深刻的印痕显然来自儒家思想,我们之所以大胆提出“儒茶”概念,也是基于对中华茶道中的儒家精神的体认和揭示。

“儒家”,无论思想或精神,并非故纸堆,而是活的传统,它一直处于发展、演变、分形的过程之中,历史上也先后出现了许多不同、对立但又相互关联的各种学说、流派、分支,但在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一意义上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意无意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言行中流露出或多或少的儒家思想的因子或成分。

茶与儒的相遇在中国是百分之百必然发生的事件。在中国,茶的人工栽培和利用的文字记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在很长一段时期,茶只是作为药用和食用,此时茶只是万千可食用、为人所利用的自然造物而已,是完全被动的客体,并未进入意义世界,更未成为文化现象。唐代出现的“茶道”、陆羽《茶经》所做的集大成,终于将茶变成了非物质性、非日用型的审美对象和价值载体。

中国茶道的即物性体现了儒家的自然主义倾向。儒家提倡从日用人伦、洒扫应对中完善自我、成就事业。茶道不离茶性,如咽苦、生津、回甘等,这也是茶道在中国广为普及、为人乐道的根源。

中国茶道的反身性再现了儒家的类比、类推、比附等思维方式。将茶比做人的伴侣、将品茶视为人生历程,从中两相对比、观照,读出人生、生活、生命等多重意味,这些体验无法纳入到现代科学理性或西方逻辑原理之下,它是纯粹中国式的、中国人式的表达方式。

中国茶道的现世性很好地落实了儒家的现实主义关怀。儒家相信常识,秉持中道,排斥极端激进主义,无论是抱残守缺的保守主义还是破字当先的理想主义,都不能得到儒家的首肯。中国茶道受此影响,主张“精行俭德”,不事张扬。

儒家思想属于伦理型思想体系,注重人伦纲常和道德教化。中国茶道尤其推崇“茶德”。待客、谈事、各类礼仪中,敬茶都是一个重要内容。茶与礼融合形成的茶礼是个奇妙的组合。中国传统的礼制十分严苛、繁琐,茶礼因茶香、解渴带来身体舒适进而令人精神放松,拉近了主客间的距离,弱化了礼制的古板。


  
上一篇李萍:中国文化传统与茶道四境说
下一篇中华茶道中的儒家精神——第四届两岸第四茶文化高峰论坛专题演讲(下)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