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锡洪:代表“茶人精神”的“茶德” ——读《天地融入一茶汤》引发的哲思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三届“我与茶道”征文三等奖的作品。本文作者是北京佛茶居主人。经作者同意授权在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网站、微博、微信公号推送,以飨读者。
李锡洪
何为茶德?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盏茶被历代文人茶客赋予了众多美好的品德,彰显着国人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境界,这种品德即所谓茶德。
唐人斐汶《茶述》中讲:“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百茶联》作者在天说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这是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
“茶德”一词,最早见于唐刘贞亮的《茶十德》,系统地概括了南方嘉木的茶对身心、精神的多种功效:“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散腥气,以茶驱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赋人健康有德;茶拟人内在有德;茶喻人仁爱有德。茶德,不仅仅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表示茶人应修行的品德及由茶倡导的社会公德。
《天地融入一茶汤》第126页指出:如果从更为严谨的理论角度看,现代人讲德…主要意指德性、德行,即通常是从品德、品质层面去认识的,从行为规范、人生价值层面去把握“德”,在此意义上的“德”只与作为主体的人相关,是人的一贯行为所表现出的稳定性倾向。作者认为:“茶德”不是针对茶,而是针对茶人、茶者、喝茶并立志进行修身的人们来说的,所以,“茶德”一词也可以理解为中华茶道对茶人提出的精神品格要求,因此,“茶德”有时又等同于“茶人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儒学精神都可理解为一个大大的“德”字。茶德在中国自古便是追求内心省察的一种规范与境界,这其间包含着中和之道、自然之性、清雅之美与明伦之礼。既有着对自然与生命的尊崇,也有着对清净修身之境界的追求,更有着人际关系与人品道德的表率,这种和谐与共的至高境界,正是茶人们所追求的理想。茶人的精神,正是将自身之德融入茶中,以爱茶如己的心去感知茶,并将这种茶德传递给他人。本书第127页也明确指出:从中华茶道的历史渊流上看,“茶人精神”或“茶德”完美的回应了儒学的伦理主张。
《天地融入一茶汤》这本书,确实值得反反复复地读。这里面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揭示的是中华茶道的儒学精神。从孔子、孟子、荀卿、到董仲舒、程颢和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再到现在。儒学长期以来处于中国官学的正统地位,得到了体系化、精致化的发展。但是其思想体系和基本精神一直处于发展、演变、分化的过程中,跟茶结合也有不同展现,梳理起来并非易事。有时会感觉本书越读越厚,要参考《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来读。有时按照提前列出的提纲,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来读,发现全书写的非常全面,儒学思想每个细节都写到了,并且都有茶德渗透在里面。
那么茶德如何表述呢?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大约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程启坤和姚国坤在1990年6期《中国茶叶》杂志上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主张中国茶德可用“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述。此后有更多的茶人,根据自己对茶人精神的理解,写出更多的关于茶德的表述。
其实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茶道一样,茶德也无法准确用语言来表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儒学思想很早就表述为仁、义、礼、智、信。我们可以将这五方面融入茶汤,即将中华茶道与儒学汇通,来体悟与理解茶德。
一、天地仁厚,惜茶爱人
拥有代表茶人精神的茶德,并非一日养成,而是不断精进、逐级上升。从开始的品饮之乐到静修之福,再到人文之趣,最后达到悟道之雅。有茶德的茶人,追求的是饮茶过程中与茶合一,由茶性见己之本性,与茶性相连相通。成为茶人不是单纯靠时间的累积,而是一个主动修为的结果,需要刻意的培养和悉心的养育。
“茶人”中的人,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相互影响和制约。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个人。而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是考虑他人在先,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儒学经典里,就有一个“仁”字。仁,从二,代表复数,是人人,是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将仁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是亲近我们的双亲。除了父母,还有兄弟、姐妹、同事、朋友…本书第四章“援茶正伦”,正是写茶是人际交往的良媒,由茶发展出来的茶德具有明确的人伦指向,彰显儒学所宣示和守望的伦理精神与社会现范。
2019年8月3日,有幸参观勐海茶厂,在厂史馆看到了非常醒目的用茶做成的四字屏风:“惜茶爱人”!当时觉得很待别,平凡中见伟大的四字正是大益集团的茶道宗旨。“惜茶”是讲人和茶之间的关系,达到茶人合一的理念;“爱人”,揭示的是人跟人之间的关系。《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正是仁爱之心,以仁为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人文之道。
仁字从二,也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可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是因为人心要比天地宽,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有博爱心和包容心。《天地融入一茶汤》书名中,天地即是最能代表儒学精神的仁,成为贯穿全书的红线,是理解中华茶道的密钥。将天地融入一茶汤,与副标题“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异曲同工。
二、先义后利,尊贤敬善
《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么做,而只考虑怎样做合适恰当就行了。子思在《中庸》中也说:“义者宜也。”在儒家的伦理道德中,义的概念很特别,是对主体行为品格的规定,带着明显的实践性特征。
义要求君子的行为必须以合适为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内含着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义既内敛为行为主体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为主体行为的品格,贯穿到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拓展了伦理道德实践的空间。
《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义非常重要,当在义与利权衡时,义要先于利,要重于利,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关键时候能舍生取义。
义的繁体字“義”,是会意字。古人把“羊”作为善的象征。“我”原是指一种兵器,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由羊和我构成的“義”的意思是像羊一样与人为善,一切善事应从我做起。对他人做好事、肯牺牲自己的精神为义。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将义规定为“羞恶之心”。朱熹将其解释为:“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这说明羞恶之心是一种防范错误的意识,要积德行善,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情。
茶事活动正是如此,茶道没有固定的形式,有修身类茶道、修行类茶道、礼仪类茶道、表演类茶道…只要合适恰当就好,这也是茶德的义。义在事茶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尊贤与敬长!
尊贤就是要尊敬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贤人。朱熹注释道:“贵贵、尊贤,皆事之宜者。然当时但知贵贵,而不知尊贤,故孟子曰其义一也”。义是从血缘关系推演出来的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原则,其主旨是敬长。孟子指出:“敬长,义也。”
朱熹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尊与敬是茶德的前提,心存感恩,对人尊敬,是茶人的基本品格。
三、礼乐中和,美艺理境
为了达到仁,除了自律地按照义的要求去做,还要遵守具体的规约——礼。《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礼的要求长久的立德,达到思想和言行的统一,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礼的繁体为禮。右边豊,寓意丰盛,象形祭祀时所用的器皿,礼之器。偏旁“示”本身就表示祭祀、祈福的意义。所以《说文解字》中:“礼,履也,所以祀神致福也。”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儒教又称为礼教。
宫廷或民间,祭祀、婚丧、修屋、筑路、待客,无不举行茶礼。《荀子·大略》:“礼以顺人心为本。”荀子强调礼仪应该顺应人心,随时而变。茶道与礼融合形成的茶礼,也没有完全照搬传统烦琐的儒学礼制形式,而是吸收了儒学中仁义的精华,外加茶的物质功效,让品茶变地舒适而轻松。
《论语·泰伯》:“兴于诗, 立于礼,成于乐。”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又称为礼乐文化。乐的繁体为"樂",是人在弹琴的会意。木上有丝,是为琴,弹奏即为表白心声,所以说中间是个白字。能表白心声,心情就会舒畅。《乐记》中讲:“礼以治躬…乐以治心”。看来礼主外、治身;乐主内、治心。
《乐记》开篇有: “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把音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演奏起来,加上舞蹈,就是乐 。宫商角徵羽五音各归各位,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奏,才能乐曲动听,舞蹈要按照一定的节奏配合,才能赏心悦目。人只有遵守规则,处当处之位,行当为之事,秩序井井有条,社会才能安定。
礼乐可以养人之欲,养人之情。所以《荀子·礼论篇》:“礼者,养也。”《荀子·乐论篇》又说:“乐者,乐也。”中医是整体的辩证思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来分析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并开方调养身体。开的方子又称之为药(藥)方,藥方不正是用中草奏出的樂吗?一般草药只治一种病,而茶“体均五行去百疾”,故茶又称万病之藥。
礼乐中和,可以看成达到茶德的教育原则与方法。“礼″作为一种伦理教育,“乐”可以看成美育或艺术教育。“中″可以看教育的方向,“和″可以看作教育的方式。和字的异体字“龢”也是会意字, 指吹奏一组管乐器,所以有和曲、和诗之词。看来樂像弦乐,龢像管乐。和不是完全照搬,要和而不同。
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中就是什么事都要做到恰如其分这个度,和是要做到恰如其分的方式。又如“礼之用,和为贵”,并不是说要和和气气,而是礼之用要恰如其分,过头了就虚假了,不足了就不够诚心。而茶醇和,朴实,亲自然的特征,天生有“中和”之美德。
茶人的修养,不仅要有伦理的修养,还要有艺术的修养,所谓德艺双馨正是茶人的品格。礼乐中和,目标都是达到美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们经常有“茶艺”这种美的称谓。中国人还把追求艺术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品茶本身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宋代,儒学有了很大变化。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朱熹继承并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颐认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茶道,是在宋代正式出现,以茶喻理,体悟终极的道。
如果把宋代的茶道学说称为主理派,注重“理”;那么明代的茶道可以称之为自然派,注重“境”。如徐渭:“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寒宵兀坐、宜松风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鲜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饮茶追求自然的环境;茶人要有人品、学问、才情、思想,追求不可言传的意境。品茶时茶与人合二为一,追求茶外无物的心境。
四、智勇双全,知行合一
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论语·里仁》:“知者利仁”,因为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从而实行仁德。智是行仁的前提,智者凭借其智慧,既利仁而行,又能通权达变。
孔子既重视智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视智的培养。要做到智,必须先做到知:感知、认知,即强调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大学》开篇为世人提供了人生进阶修炼的次第顺序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以学习开始。《礼记·中庸》:“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好学是智的前提条件,人人都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而完善自己。当然孔子所重视的教与学并非灌输式的教育,因材施教、启发引导是孔子重要的教育理念。
茶道也是如此,我们发扬茶道茶德,最主要的是先要从教育茶文化和学习茶知识开始。只有通过了解茶,深知茶的好处,才会爱上茶,继而在茶中修行,变成有茶德的茶人。
《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修身除了有仁的胸怀,明辨是非的智慧,还要具备勇的品格。勇在实践上表现为克服困难、改正错误、抵抗私欲、好谋善断、积善行道等。不惧和果敢是勇的内涵,见义勇为、见危授命是勇的行为表现。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智勇双全了,还要“行”。只有内在修养加外在实践,才能达到仁之德。《中庸》 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就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去。荀子“学止于行而至矣”,行是做学问的终极追求。朱熹:“学之之博, 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茶人自然要做到知行合一,不但要自己来泡茶,还要到茶产地去考察,自己动手去制作。绝知茶事要躬行,只有身临其境,才有更深感悟。茶艺实践还要与历史、文学、哲学、美学、音乐、绘画、插花、香道等交叉学习。正如孔子所说:“君子不器。”要全人格的培养,才能渐入茶德。
《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教与学的内容就包括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要求知行合一,而且实践更重要。
五、信诚忠恕,守真益廉
如果说仁和义是德育,礼乐是美育,知行是智育、体育和劳动实践,那么信诚是进一步强调的德育。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本义为言语真实,引申指诚实。又引申指信用,即能履行诺言而令对方不疑。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的道义,皆显明信的重要。
传统典籍里,“诚”与“信”是两个可以互相解释的概念。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而外信。诚是信的内在根据,信是诚的外在表达。
《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仁的基本要求。忠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侧重对自己要求严格,如《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恕则侧重对他人宽宏大量,如《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者都是从己出发,积极修为茶德。
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不会对自己的修养有所懈怠,对他人宽宏大量才能看到他人的好处和优点,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忠恕之道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基于家族亲缘和社会群体生活的人格平等精神,由此将一切社会关系家庭理论化,即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
道与德,很难用语言表达,还因为我们比较执着于道与德,即追求“真”。“真”是中国茶道和茶徳的起点,也是茶道与茶德的终极追求。
事茶时所讲究的“真”,包括茶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要真山、真水,挂画要真迹,器具要真洁,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美。如大益八式洗尘、坦呈、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无一不是透着“真”的修心法则。
廉耻是不可忽视的儒家主要伦范,同礼义一起成为儒家推崇的“四维”,并在清代纳入"古八德"而受到儒家和整个社会的遵奉。廉洁从政是儒家一贯的政治社会理想。廉在茶德中主要表现为俭与简。
守真益廉中的益为有利之意,但益字本身也是儒学思想之一。茶有益之德,深刻理解了益,也就较全面地理解了茶德:
茶为健康之饮,以其绿色生态、及富含对人体多种有益物质,此为身体之益;茶为文明之饮,是修心养性、启迪智慧的媒介,此为精神之益;茶为和谐之饮,雅俗共赏,是人与人之间友好、文明交往的桥梁,此为沟通之益。
总的来说,《天地融入一茶汤》兼有墨馨、茶香,如一杯永释清香的茶。茶中蕴含了儒学精神,茶与德相互交融;茶中富含了仁、义、礼、智、信,啜苦咽甘,回味无穷;茶中饱含了茶德,常饮有益,渐变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