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王巍:千古茶汤传天下 ——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有感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三届“我与茶道”征文二等奖的作品。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管理哲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经作者同意授权在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网站、微博、微信公号推送,以飨读者。


王巍 

《天地融入一茶汤》自出版以来,在茶文化领域反响强烈。几位茶友强烈推荐,我也早想一睹为快,但又觉得如果不能找个时间静下来细细品嚼,便是暴殄了天物。庚子年正月,在举国抗击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人人居家隔离之际,我得以有机会沉下心来,伴着新得的古树红茶,慢慢享受这本凝聚了李萍教授及茶道哲学研究所学者们三年心血的新作,竟也能于这困室之中,得到与天地共徜徉的快乐。

c300bf9a59d87005301feaea840263c4.jpg

在我看来,《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的首要价值就是紧扣“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这一主题,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全面梳理了中华茶道的精神遗产,有了这一里程碑式的盘点总结,后来者们得以籍此继往开来,中华传统茶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了坚实的理论立足点。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中华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中国儒释道文化深度融合的映射,这使得中华茶道异常复杂多样,不同阶层,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丰富的茶文化遗产。这些文化之间的融合碰撞,又衍生出很多次生文化现象,使得中华茶道的思想领域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难分彼此的状态。该书的作者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丝剥茧,将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悉数提炼,为茶文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书中随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的茶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亮点,这当然也得益于很多前辈茶道学者的耕耘。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哲学视角,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项链。例如,在内容上从哲学高度将茶道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点分为心性论、认识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五个方面,分别对应儒学的尽心、知性、知天,从而将茶道置于天地人相交互感的一体循环之中。不仅如此,本书还抓住了中华茶道中最独特的交往文化,将儒茶与道茶、禅茶(佛茶)区别开来,成为其最具有标识性的特点,这也成为中华茶道与日本茶道最大之不同。脱胎于佛教文化的日本茶道,以“清、静、和、寂”为旨归,以茶道为实现寂灭的宗教体验的工具。而脱胎于儒家思想的中华茶道则指向现实人伦关系。日本茶道的目的是要超然物外,中华茶道则更讲究与环境的融合,进而实现与天地、自然、人群、甚至世俗生活的浑然一体。两者因为宗旨的不同,文化内核的不同,发展的轨迹也完全不同。日本茶道向内用力,使得日本茶道的程式日益繁复,门槛日益增高,走向小众化。中华茶道则在实用导向下,走向普及化、世俗化、简洁化。我认为,这种不断向外融合的中华茶道精神的传承,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也有充分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今日中国茶人的努力方向之一,即不断促成茶文化的普及,使之适应现代世俗生活方式,让茶走进更多的人群,成为陪伴和滋养现代人的文化产品。

本书表现出了清晰且深厚的现实关怀。在书中,作者们不止一次提及中华茶道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问题,这似乎是隐含在著作背后作者所真正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书的灵魂、初心和目标。李萍教授在书中提到,“我们今日所做的复兴绝非简单的复古,将古代样式修复如旧、原貌呈现,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场景变换、时势已去,我们要始终抱持全球化的视野,在跨国文化的比较中鉴别、在异质思想的吸收中扬弃,对中华茶道传统作出现代诠释,将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融入其中,打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遵守科学原则、适应当代中国人合理生活方式追求的中华新茶道。”[1]这段话可谓为中华传统茶道文化的“双创”指明了方向。我们发现现实中也有人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甚至也在做出自主创新,但免不了行差走偏。所谓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处于流变中的动态过程,对于文化传统,不仅要继承,更要依据现实需求进行建构。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认知和生活方式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的茶道,又怎能不作出相应的改变?

读罢掩卷沉思,我不禁被书中蕴藏的内在力量深深感召,有些想法和视角虽不成熟,却也不自量力地想拿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回首本人与茶结缘的经过,及曾经的从业经历,发现自己竟然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软饮料这个大行业背景之下。五年的可口可乐市场部工作经历,加上四年的传统文化传播领域的实践经验,让我有可能站在一个相对独特的视角看待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问题。二十岁之前,我对于茶完全没有概念,作为一个东北人,茶叶在我脑海中的唯一印象就是——妈妈煮的茶叶蛋很好吃。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喝茶,是去广东的亲戚家做客,一席行云流水的功夫茶喝下来,让我非常着迷,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置办了一套古色古香的功夫茶具。其实,那时候的我,竟连茶叶分为哪几大类都不甚了了,更不知道中国有如此博大精深之茶文化。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和生活环境所限,喝茶在当时并没有成为我这个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日常喝的还是可乐、果汁这些富含各种添加剂的即饮饮料,仅仅在闲暇且有兴致的时候,才会搬出茶具沐猴而冠般品饮一番。后来,有幸转行进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领域,更有幸参与主办了几届茶文化论坛,结识了一些茶人和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加之工作环境的熏染,每日上班第一件事泡茶,客人来了敬茶,无论去哪里都要带些当地名茶,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茶,久而久之,喝茶乃至品茶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从此过上了与咖啡、可乐决裂,专心事茶的日子。

我是中国茶及传统茶文化的拥护者。对中国茶文化了解得越多,品中国茶品得越多,越是难以抗拒其魅力。无可否认,中国茶和中华茶道的深厚积淀就像巨大的磁石,深深吸引着接近它魔力范围的人们。然而它的精深也造就了它的门槛,对于尚处门外的人来说,往往不知如何得其门而入。加之现代商业环境的浸染,信任成本越来越高,身处其中的人们难辨真假,普遍觉得茶叶市场门道多、水太深,为避免受骗只能无奈放弃。这个时候,立顿一类的快速消费品公司按照现代工业方法和商业模式生产的标准化袋泡茶,就有了用武之地。虽然袋泡茶的品质和内涵常常遭到专业茶人的诟病,但正是它们保有着最大的茶叶市场份额,连接着最广大的一批茶叶消费者。尽管这种连接可能比较弱,这群茶叶消费者也可能不够稳定,但就是这种无孔不入式的营销模式,让茶这种产品在大工业时代,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坚守,等待再次焕发青春。

茶不是天生的雅物,中华茶道的传播普及,本身就经历了从俗到雅,从雅到俗,不断大化流行的过程。特别是明朝开始,茶文化以民间茶馆的方式向下普及,茶香氤氲催生出各种戏曲、话本、小说等俗文化。饮茶方式从煮饮,到煎茶、点茶,再到泡茶,也是不断简化,适合普及。如此说来,今天的袋泡茶和即饮茶,也无非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至于茶的口感,虽然自陆羽著《茶经》以来,正统茶道一直提倡品茶当以轻饮为上,反对做任何添加,但从世俗饮茶方式的发展来看,茶饮还是在普及的过程中被出于各种目的的添加,甚至出现了“代茶饮”这种只保留了冲泡方式而连茶叶本身都可以省略掉的“饮茶”方式,这就是一种文化流传演变的自然现象,而“代茶饮”作为中医调理、养生治病的有效方式,也成为茶文化与中医文化相结合的瑰宝。

当然,现代茶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绝非已经达到鼎盛或臻于完善,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茶文化的普及虽然需要俗化、简化,但若要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文化元素的丰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就必不可少。虽然中国茶文化有着上千年的积淀,光是产品种类就难计其数,加之品饮方式、衍生产品,更不用说还有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皇亲贵胄援引整个儒释道文化为其背书,其富贵程度早已超出了大多数普通的现代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因此,发展、推广和提倡新时代的茶文化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实实在在来源于现代生活的故事、心情、关系等,慢慢积累和发酵。然而现在,大部分的茶人目光还是集中在如何复古上面。复古是需要的,毕竟未来的茶文化,一定如现代人类社会一样,是不断走向多元的,有人咏今,也要有人复古。但现在的问题是,茶人的基数尚不够大,且大部分钟情于传统茶道,而现代茶道的发展急需大量新生力量的参与。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还是做好茶文化和各种饮茶方式的普及。这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外国新兴茶企的涌现,它们从市场规律和消费者需求出发,融合现代理念、思想和设计、样式,不断扩大着世界各地茶产品消费者的基数。而他们的很多创新理念,也在国内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群体的追捧。如果从新型茶道文化的创生角度来看,这并不见得是坏事,反而有可能从中孕育出古老茶道文化新的生机活力。

任何文化的普及,都免不了对文化整体的删繁就简、世俗化理解等,也许最终被世俗接受而流传下来的部分,已与文化的最初模样大相径庭。但如果因此抗拒文化的世俗化,也无异于饮鸩止渴,扼杀文化生命。中华传统茶道文化就面临着这样的境况。茶产品和茶文化的传播虽不是一回事,却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要做大“茶叶消费群体”这个大蛋糕,其中自然会有一部分潜在的茶人被唤醒,并进一步趋向茶文化的核心地带,探索茶文化的奥秘。到了这个阶段,茶人就进入了自我提升,自我修行的过程,非得经过一番刻苦钻研方能品得个中滋味。而热衷于传统茶道文化的茶人,大可不必担心洋品牌对市场的所谓侵蚀,即便没有立顿,那部分茶叶市场份额也不一定会转向传统茶叶产品,而更有可能被速溶咖啡和可乐蚕食。我们反而应该庆幸有袋泡茶这样一种产品,将茶的好处,哪怕只是万千好处中之一隅,带给了那么多和茶的交集并不多的人们。而这些普通茶叶消费群体喝茶的方式、习惯、爱好,与茶的关系、情感和故事,共同构成新茶道产生的环境和基础,提供了现代茶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所以,只要每一个喝茶的人,不管是经常喝茶的资深茶友,还是偶尔尝鲜的茶界小白,只要你能在饮茶的当下,放心地让自己在茶的世界中尽情遨游,以自己喜欢的的方式与茶相处,这本身就是对茶文化所做的最好的贡献。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宿主,就是活着的文化基因,我们的生活本身就能够让文化得到传承和传播。

总之,《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是一本集知识性、理论性、思想性于一身的不可多得的茶道哲学著作。即可作为茶文化知识宝典随时查阅,又可于空闲时翻出一段含英咀华,细细品啜,更可作为茶人自修反照的宝鉴,不断提升自我内在修为,将身心融入天地,悟道修道的阶梯。不仅如此,《天地融入一茶汤》亦可唤起和凝聚更多志同道合者,为中华茶道文化的复兴和现代茶道生活方式的构建而努力,共同助力这一盏凝结了天地精华、千古文风的茶汤传遍天下。

 


[1] 李萍:《天地融入一茶汤》,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0页。


  
上一篇周瑞春:于茶汤中天地与归
下一篇周乐乐:茶道于现代性困境 ——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有感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