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海南茶文化考察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第七篇海南茶文化考察个人报告,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工作人员。
尙猛
今年年初有幸参加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海南茶文化考察活动,这是我第二次来到海南,首次来到海南是在2021年的腊月,距今已然四年。
在我看过的一些回忆录里,作家每逢执笔故地重游,大多数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难以言状的情愫,或思念与释怀,抑或顿悟与悔恨。对首次登岛的我而言,椰子、沙滩、T恤与海鲜一直是海南的符号,这个想法直到我第二次登岛时依然存在。当我本次以海南茶文化考察团成员的视角离岛时,先前对海南所持有的椰子、沙滩、海鲜的刻板印象已全然被琼州茶文化的丰富内涵所替代。海南茶叶以媒介的角色沟通着这片灵秀宝岛与自然,连接了亲情、温暖了爱情、
茶叶连接了亲情的桥梁。“五指山茶姐”郑丽娟女士在与考察团交流之中分享着自身在创建茶企前期的艰辛经历。在谈及家庭时,她提到自己的精力大多放在照料茶场上,无法像其他母亲那样相夫教子。说完,她转头看向了儿子郑哲,但郑哲的神采并未有自己母亲疏于关心的不满,反倒是他昨日在五指山市委“三茶统筹”座谈会上侃侃而谈的场景给考察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郑姐继续说道,郑哲小时候常因自己过于关心茶企的发展而心生不满,渐渐地对茶场产生了抵触心理。但当他在疫情期间看见自己起早贪黑照料茶场时,他逐渐地接受了茶场,原谅了母亲为给自己一个事业的疏于关心,承认了自己未来“茶三代”的身份。自此之后,他与郑姐一起投入到茶场的经营中,郑姐说到这里时,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孩子只有离开父母,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长”。儿子郑哲对郑姐茶事业的态度由疏离到理解,从叛逆的"网瘾少年"到即将继承家业的"茶三代",是对自身家族使命的认同。这个转变过程恰如茶叶的发酵,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温度的催化。我相信,郑姐的故事并非偶然,而是其他茶事业家族成员都会经历的难关。
茶香袅袅牵红线,一杯情深定姻缘。茶香暖了爱情的心房。茶叶令茶人寻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茶所带来的爱情姻缘,在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那恁村的丹邹茶叶公司和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五里路有机茶叶有限公司中上演。
海南丹邹茶叶的老板邹晓东先生在其他省市考察了很多地方,期待能够寻觅一处适宜茶叶种植的土地,扩展家庭茶产业,但寻觅很久都未找到。海南儋州市那大镇那恁村一片土地因其地质结构不适宜种植而无人承包,邹先生在了解该情况后,经过自身亲身的勘查,确定该土地结构适宜茶叶种植。在该村负责人的协商与帮助下,邹先生最终落户那恁村,不仅种植自身的茶叶,还带动了当地村民经济增收。考察团成员询问,“丹邹缘”这个品牌名是否有向“儋州”谐音靠拢的考量,邹晓东先生笑着回答道:“丹邹”二字便是其爱人与自己二人姓的结合,在自己热爱的家族产业中融入自己的爱情。
“五里路”的茶香同样也是爱情的产物。南海工匠符小芳是非遗项目“白沙黎族大白茶”第二代传承人,其母亲是第一代,保留并传授了种茶制茶的传统技艺,今年已有101岁高龄。在传承非遗传统技艺的同时,她也是海南五里路茶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五里路”的起源便是其根据自身茶园的地理位置——处于70万年前形成的陨石坑境内,距陨石坑2.5公里的距离——而命名的。当然了,我在这里所要所讲述的爱情并非是其对茶叶的爱,而是其爱人王见君总经理与符小芳的爱情。王经理是汉族人,原在县城工作,为了帮助家族打点茶叶事业,选择了常驻白沙,他也称自己已然成为了一名地道的“白沙女婿”。
海南茶融化了亲情,牵起了姻缘。让诸多爱茶人寻找到了自身事业、情感的归宿。海南政府对海南茶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对当地茶企给予了优惠,同时也注重保护海南茶人的利益。在考察过程中,我们有幸分别与五指山市委、副市长黄业伟博士与白沙黎族自治县副县长董建武副县长举办了座谈会,了解了政府视角对海南茶产业的扶持与帮助。
在座谈过程中,无论是黄副市长对其负责的五指山市还是董副县长负责的白沙县,二者对本地一手的数据能够脱口而出,根本不用依赖发言稿。这份自信靠的是他们切实地亲身领导、参与到本地茶政策的制定。可以想象出两位政人在调研本地茶产业时所迈出的一步步脚印坚实地落在了五指山与白沙的茶园,在与各茶企业负责人沟通时的紧锣密鼓,还有与领导汇报争取时的如履薄冰。
橡胶、槟郎也是海南重要的种植作物,海南茶农有些会因为追求利润的意图将种植茶叶的土地用来种植它们,海南茶叶的产量与活力将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董副县长通过调整种植作物补贴的方式打消了海南茶农种茶利润低的顾虑,保护了茶农的利益。除此之外,为发展白沙特色茶企,不可避免要与茶叶的龙头企业合作进行产业的起步。董副县长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在争取外地茶企与本地茶业对接时,会保证其利润不会与本地的茶农产生冲突。”
“海南岛封关”是此次茶文化考察途中海南茶人茶企谈及最多的关键词。客观来讲人们对其评价有褒有贬,海南茶企业对封关多持质疑态度,而海南政府认为海南的产品推销海外能够降低成本,这对海南经济发展抑或产品扩大影响力来看是个机遇。对此问题,董副县长也发表了他的看法以及他所执政的白沙下一步的动向。“我们海南茶价格、利润最大的一点劣势就在于我们海南茶采茶青采用的是人工,人工价格要远高于机器。借助这次封关所提供的进出口零关税政策,我们可以在海外采购茶青,在国内加工后再返销国外,这样一进一出零关税,利润就可以产生,价格也就随之可以降低,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全国最早的早春茶”是海南茶叶的优势,海南政府对当地茶叶制定了发展计划与保护政策,为海南茶农创造了稳定的政策环境,着眼于海南的经济发展。本次考察还将兴隆咖啡与鹧鸪茶视为考察对象,了解海南不同饮品的现状。
万宁兴隆,咖啡兴隆。万宁兴隆咖啡行业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按照吴春光秘书长的原述:“我们是在政府的领导下,协助政府管理当地咖啡企业等事宜,例如管理兴隆咖啡·正大产业园文化馆等。”万宁兴隆咖啡的崛起离不开一份重要的力量,那便是海外归侨。在万宁考察的全程,无论是公路乘车时所见的宣传语还是吴秘书长带领我们见识的兴隆咖啡文化馆,“归侨”二字俨然成为兴隆土地的文化内涵。归侨对海南兴隆浓厚的爱全部寄托在兴隆咖啡的发展历程中。兴隆归侨大多来自东南亚,尤其是印尼、马来西亚等咖啡种植发达的地区。他们带回先进的咖啡种植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优质咖啡品种,为海南兴隆咖啡产业奠定了发展基础,后续提升了兴隆咖啡的品质,通过活动引导国内市场接受咖啡,同时依靠归侨自身的海外关系拓宽中国咖啡的国外市场。
时至今日,兴隆咖啡在国际已有一定的影响力,离不开归侨的开拓与几代海南人的努力,鹧鸪茶作为新式调饮也受到我们的关注。
“尚南堂,下南洋。别妻儿,告爹娘。”沧桑斑驳的骑楼,承载着海南先辈背井离乡的思念,记载着一代代海南百姓前往南洋寻求生计时抹不去的乡愁。“行不得也哥哥”是鹧鸪叫声的摹拟,极易引发人们对旅途艰险和离别之苦的联想。而如今,海南人民远赴南洋已不再是为了谋求生计,鹧鸪茶对家乡的思念如今也是一种精神的回忆。尚南堂总裁郗志强寻回“尚南堂”老字号,鹧鸪茶药用属性、饮食属性也逐渐开发,走向了海南人民的餐桌。在考察团对鹧鸪茶宴赞不绝口时,郗总谦虚自称“海南东西好,只是缺个好厨师而已,我只是扮演一个厨师的角色。”鹧鸪茶不再代表海南人民前往南洋的窘迫,相反它作为海南文化符号陪伴着海南一代又一代的海南人民开拓国际市场。
在这次海南茶文化考察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海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五指山的茶园到白沙的茶厂,从儋州的茶企到万宁的咖啡园,每一处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茶叶不仅是海南的自然馈赠,更是连接亲情、温暖爱情、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这次考察,我不仅对海南的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见证了海南茶人在传承与创新中的努力与坚持。无论是“五指山茶姐”郑丽娟女士与儿子郑哲的亲情故事,还是邹晓东先生与符小芳女士的爱情佳话,亦或是归侨对兴隆咖啡的深情厚谊,都让我感受到海南茶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海南政府对茶产业的重视与扶持,为茶农和茶企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无论是五指山市的黄业伟副市长,还是白沙县的董建武副县长,他们的务实与担当让我对海南茶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海南茶产业在政府的引导下,正逐步走向国际化,借助“海南岛封关”的政策机遇,海南茶有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兴隆咖啡与鹧鸪茶的发展也让我看到了海南饮品文化的多样性与潜力。归侨的贡献、鹧鸪茶的文化内涵,都为海南的饮品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海南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产业多元发展的宝地。
这次考察让我重新认识了海南,它不仅有着椰风海韵的浪漫,更有着茶香四溢的温情。海南茶文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作为一名参与者与见证者,深感荣幸。未来,我期待海南茶文化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成为连接世界与海南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