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郑会龙:茶文化建设路径之浅见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广东省清远市农学会会长郑会龙先生全程参加了2022年度湖北省暑期茶文化考察活动,他在考察结束后结合清远市茶文化建设经验,对比湖北省的做法,提出了本报告基本思路。本报告提供了很多鲜活的基层观察,值得关注。今日推送,以飨读者。

 


郑会龙

清远市农学会

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当地涉茶农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茶产业有了快速发展,茶文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我国部分地区茶产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欠缺,参考借鉴湖北(武汉、黄冈、咸宁、赤壁、宜昌、巴东、恩施、利川、来凤等地)以及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产茶县市的党委、政府、茶行业协会,对茶产业、茶文化打造与扶持的理念、政策,以及龙头茶企在品牌打造、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茶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茶产业发展已进入从扩大规模向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茶文化建设,提高茶产业整体竞争力,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顶层设计与高位推动。党委、政府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顶层管理,做好茶文化政策制定、资源整合、战略规划、部门协调的倡导者、规划者、扶持者、服务者、管理者角色,在用地、资金等方面对茶文化建设予以大力扶持,组织协调宣传、文化、农业农村部门、有关茶企和行业组织研究茶文化建设,策划和推动茶文化、茶产业发展, 加大对茶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断注入品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使茶文化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和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契机。

2. 强化茶文化管理部门机制建设。在茶文化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也会出现相关问题。建议:

一是在宣传部、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协调下,加强茶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建设,建立专题会议制度和科学决策机制,把好茶文化发展方向,酝酿沿着茶叶产业链上中下游整合茶文化资源,解决好谋取商业利益和茶文化之间的关系,合力推进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定期研究解决茶文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二是制定茶文化建设相关规章制度,协调有关单位、有关企业的合作关系,对茶叶文化建设实施监管。

三是建立茶文化建设联系制度,每年选定茶文化建设好的龙头茶企,由省市县领导和部门领导对口联系,及时帮助解决茶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茶文化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

借鉴湖北、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各地茶产业、茶文化发展实践,对茶文化建设,从政策、资金、激励上给予倾斜,使之促进整个茶产业发展。

一是建立茶文化建设扶持机制。每年确立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支持,整合发改、财政、国土、宣传、文化、农、林、水、交通等项目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全力配合, 积极协调解决龙头茶企茶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茶文化建设发展对茶叶经济的支撑能力。

二是加强对茶文化建设成果的激励。设立文化人才专项资金,对出版茶叶类著作、进行茶文化研究,为地方茶文化带来建设性、开创性成果或是对茶文化建设有一定贡献的有关单位、有关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他们参与茶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进茶文化成果的不断丰硕,进而打响茶叶品牌知名度。 

三、发挥行业部门、茶企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文化、农业农村等单位的作用,加强茶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如发掘茶的种植史、贸易史、 茶俗、茶艺、茶道等,做好古茶园茶树的调查,做好与茶有关的诗词、传说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做好茶文化与民族文化、岭南文化、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调查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茶文化的对外宣传展示作用。

二是茶产业是茶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茶文化反作用于茶产业的发展走向和质量。茶文化与茶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结合,除了政府主导之外,省市级龙头企业也要积极作为,抓住当前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把建设茶文化作为促进产业和企业升级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有关政策、要求、标准、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不断加强茶文化建设与管理,提高茶的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竞争力。

三是科学有序推动茶产业、人才、文化的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科学决策,也需要凝聚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扩大市场和社会参与。由于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茶文化人才集聚的优势,起到联结茶文化人才与茶产业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因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尤其是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社会组织,对于助力茶文化建设、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适时组建茶文化研究会,广泛联系茶文化界、科技界、企业界人士,发挥一批国内外茶界权威及茶文化研究爱好者的作用,进一步凝聚省内外茶文化研究者的智慧和力量,挖掘整理茶历史文化,宣传茶企茶人,加强茶文化研究,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茶文化赛事等活动,推陈出新,宣传造势,不断提升茶文化影响力,推动茶业经济发展。

四、加强品牌文化的打造

品牌是中国现代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茶叶实现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文化又是品牌的灵魂和精神,是一个品牌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要加强品牌文化力、品牌包装力、品牌产品力、品牌创新力和品牌传播力的建设与推广,理解与处理好文化与品牌的关系,注重打造品牌的良好形象,着力丰富和完善茶品牌核心价值,进一步挖掘品牌个性与特征,做好品牌形象的定位,用文化赋能品牌,以品牌彰显文化,提高茶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共同努力实现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打造茶论坛,力争邀请国内外茶界的团体、机构、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将决策者、研究者、实践者齐聚一堂,在政策、生产技术、品牌打造、文化宣传等方面,共叙茶情,共话茶缘,共谋茶产业发展,共促茶文化交流。通过举办茶论坛,知名茶叶专家学者的评茶、话茶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茶文化的品牌知名度,实现茶产业跨越发展。

二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制定茶叶品牌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品牌培育促进机制、品牌标准体系和品牌保护体系,设立茶产业及品牌建设专项基金,整合品牌资源,挖掘品牌文化,丰富品牌内涵,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营销,细分品牌市场,加强品牌的传播与管理。

三是鼓励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大品牌,行业内部要加强自律。对获得省级以上品牌称谓的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促进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协调发展。同时,制定产品销售价格及等级价格标准,使茶从无序化价格体系迈向系统化价格体系;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要对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实行严格控制,进一步建立完善茶叶质量监督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假冒伪劣和不合格产品打击力度,实现茶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集团化发展,让茶从“茶园到茶杯” 都有标可循,真正建立起在国内或国外都有影响的区域公用品牌。茶企也要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有标志性的企业品牌,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打好茶产业品牌基础,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统一的茶叶宣传推广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途径由政府统一对外宣传。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信誉好、有品牌的茶企参与国内外各种类型的茶叶展销会和推介会、在全国知名媒体投放广告,聘请名人代言品牌,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开设茶叶品牌旗舰店、专卖店,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传播力,与知名网络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全面展示茶的魅力,从广度和深度上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增强茶产业的文化底蕴,提升茶尤其是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承办国内外大型茶业盛会及相关赛事,促进不同茶区政府与企业的相互交流,进而推广茶品牌。举办大型茶推介会、参与各地茶业博览会,及时掌握国内外茶行业资讯,组 织对外学习观摩,不断创新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渠道。 

五、加强茶旅文化的深度融合

茶旅融合是茶行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茶旅、茶文化一体发展模式不仅能丰富文化旅游活动内容,适应消费者的升级需要,为消费者提供一种崭新的体验休闲方式,而且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将茶文化与体闲旅游融为一体,组成时尚的新型旅游综合体,是旅游产业的亮点,更是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借鉴湖北产茶县市的做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茶旅休闲康养,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 区”,茶+旅游,茶+康养,构建“大文旅+大产业+大生态” 创新发展平台,创新举办丰富多彩的茶旅活动,深入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促进茶产业的三产融合,将茶园建成旅游景区,将茶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 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 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建设园林式彩色生态观光茶园。依托当地自然资源,把生态茶园与观光农业结合,加快推进茶文化旅游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综合开发产业基地和园区的生态功能、观赏功能、养生功能、科普功能、精神文化功能,打造景观茶园,提升茶园观赏性、体验性,享受采茶、制茶、品茶的乐趣。在旅游景区茶叶基地大量套种树木、花草等观赏性植物,建设园林式彩色茶园,让茶园处处是美景,促进茶旅、景区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是加强茶文化场馆建设,以风景秀丽的生态茶园为主题,完善茶文化主题公园、茶博物馆、特色茶馆等场所,讲解员可将茶与山水景观、相关历史传说融合,渗透到旅游景点介绍中。打造集茶研发、品鉴、展示销售,休闲为一体的茶文化特色街,围绕“茶”做足文章,从茶业本身延伸茶业包装、茶器、茶文化, 制茶、品茶、观茶、茶艺、茶歌、茶舞、茶戏等系列与茶有关的活动都在茶文化街上充分展示,提升茶文化的整体形象。

三是设计开发新型茶文化旅游产品。紧跟旅游业发展趋势,结合各市实际,设计开发具有观光、体验、研学、习艺、娱乐、商贸、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茶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旅游市场需要,增加茶的文化气息,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实现茶叶经济的成倍增长。

四是拓展茶家乐、休闲民宿等新业态。利用茶文化旅游节等茶事活动,依托龙头企业,把茶叶种植、加工、消费的全过程融合起来,拓展茶家乐、休闲民宿等新业态,在乡村茶俗、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等提炼鲜明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主题,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产生持久记忆,也能提升茶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茶旅融合发展水平。 

六、加强茶叶书刊出版与新媒体传播

一是以茶为主题,组织人员将地方特色历史茶文化传 说、习俗、歌舞、戏曲、奇闻轶事等茶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 理,在精神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用人文情怀讲好茶文化故事,编辑制作出反映民族风情的茶文化主题的系列书刊,使茶文化上升到一个更高层面,扩大至全世界的传播力。

二是运用新媒体平台资源,组织人员编辑制作与茶产 业、茶文化有关的茶歌、茶叶微电影、宣传片等,开展各种茶文化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不断提升茶文化魅力,实现茶文化的大众化推广和高效传播,点亮茶叶品牌。 

七、加强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资源是茶产业和茶企发展最核心的力量,要进一步抓好茶叶人才队伍建设,巩固人才优先发展地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和专业院校、科研机构的建设与合作,引进茶叶高端人才,使茶文化建设真正转到依靠人才驱动上来。

一是加强茶文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设一支与茶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有了好的文化人才,才能有好的文化成果和文化产业。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通过制定完善人才政策,引进茶文化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形成茶文化专业人才培育、成长和居留的长期氛围和长效机制,使其成为茶文化的推进者,促进茶文化创新发展,助力茶产业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多层次茶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立足本地又有广阔视野的的文化研究人才、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进一步提升茶艺师与茶馆工作人员的技能素养及文化素养,加强全行业茶文化内涵内容培训,生动诠释茶叶产品与文化,用文化承载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一体过程,使茶叶更具独特魅力。

二是构建茶文化与科研院所融合体系。加强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整合研究力量,打造茶文化建设研究平台,根据实际可由公办或民营资本创办茶叶类职业技术院校,全方位培养茶产业技术、管理、营销、文化、设计、教学与科研等相关茶业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定期开办茶文化讲座和茶文化学术交流, 不断引领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升级。

三是各级管理部门及时发现、总结推广茶文化建设的人才典型,召开茶文化建设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建立茶文化专业技能人才数据库,定期对在茶文化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尊 重人才、关心人才的氛围,激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茶文化、茶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建功立业。

  
上一篇李萍:茶道哲学的生死观探析
下一篇叶晶晶:2022年湖北茶文化考察报告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