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台湾茶业的兴衰更替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台湾各地的青心乌龙茶种制成重发酵茶,红茶与乌龙茶各占一部分,是最近十年才流行起来。这大概和市场流行变化有关,往往每段时间流行的茶叶不同,轮番流行。

清朝同治年之前,台湾制的传统乌龙茶风行世界西方调味茶常用的红茶十分不同oolong tea这个英文单字就在那个年代出现。到了同治年间,洋行说全世界景气不好,停止收购台湾的乌龙茶,台湾茶的经济收入受到打击。这时福建有一对父子到台湾去,研究出轻发酵的包种茶。包种茶做起来之后就是全世界最新的茶种、最新的特色茶,又卖的很好。到民国十几年时,全世界又开始转向流行红茶,所以台湾红茶公司在民国24年成立,逐渐打开国际市场,运销到全世界80几个大港口,这等于到了全世界。

到了民国50年代时,823炮战结束那段时间,全世界又开始流行绿茶,所以即使名称是台湾红茶公司,又开始大量做绿茶。运销摩洛哥最多,因为中东与非洲国家需要叶绿素,日本也要绿茶,所以民国50年代是绿茶流行。到了70、80年代,罐装乌龙茶饮料开始风行,1985年开始在台湾出现的第一个易拉罐开喜乌龙茶最为知名,改变了人们的饮茶习惯;紧接着因为老人茶的兴起,流行轻发酵或焙火过包种茶,前者如高山茶或文山茶,后者如冻顶茶此时,来自台湾的品牌天福茶也影响到大陆市场,将传统本是重发酵安溪铁观音,天福成了轻发酵,带动起大陆新的流行,如今想买传统重发酵的铁观音都不容易买到了到了最近十年内,两岸流行趋势又转到红茶,比如正山小种这些,甚至绿茶为主的龙井茶区也制作起红茶。(按:虽然说某个时期流行某种茶,但其他不同发酵度的茶还是继续存在,只是消费量暂时较低

c56ee7a5160af7e9e886f26077b46bf8.jpg


我个人的感受是,上个世纪60—80年代台湾的高档茶叶消费非常旺盛。从陈水扁当政,经济渟滞后,开始就下但马英九当政后半期来自大陆的众多游客,为台湾高档茶市场带来数年荣景

台湾茶产业不仅受岛内经济政策的影响,也受岛内其他综合状况的影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北部第二高速公路的开辟,开辟这条公路挖掉了很多茶园,关西镇三十多年前的茶园面积,官方数字3千公顷,农会的数字是4500公顷,台湾的农会是全台湾最大的农民组织,非常规范化,关西镇农会的总干事给我讲,北二高,带动财团沿线炒地皮,财团一炒,4500公顷的茶园年间立刻萎缩到剩下2千公顷,并继续急速下降,现在关西大概只剩不到300公顷了。

台湾过去一年外销三万公吨,现在是内销三万公吨,因为台湾自己也需要消费。进口来源主要是东南亚,所以游客在观光区很容易买到假的台湾茶,官方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几年媒体也登了许多官方虽有意取缔,但是恐怕难免还有不肖业者农政机关近年来办理各种农产品履历认证,让各种产品有来源可稽,有些茶商、或茶区农会的下属组识茶作班或茶叶合作社,就开始加入这种认证制度,提高产品对消费者的信任度。


3304ae20b3f298192030eacc573dd0d4.jpg


刚刚讲的是土地和交通建设,第二点就是政府管理方法的问题。1930年代之前关西有数十家茶厂,都有工商登记的大厂,每家一天可以消化数千公斤到两万公斤的茶茶园大萎缩之原料严重不足,茶厂还在。有位陈姓业主到安徽做绿茶,向台湾官方申请进口到自己的工厂加工、包装、再制、运销出口他希望在政府管制下,出口量不低于进口即可不影响岛内的农民,这也是一种保护方法,但台湾的官方不同意,结果当时两货柜绿茶只好在港口销燬了,因为在仓库摆久了租金也受不了,然后他在安徽的茶厂也停掉了。

日据时代就有日本人办的茶传习所,台湾光复之后,民国40几年也办起了茶业传习所,训练专业人才。我两个叔叔就是从这出来的。当时传习所出来的许多专业人,派到台湾各个与管理茶有关的单位,成为台茶兴盛时期的幕后骨干。到了20年前这些人都陆续退休了,现在的茶业管理官员们,都是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考试及格,就到基层单位去管茶农茶厂,大多数无茶业实务经验,成了外行人管内行人。这也是台湾茶业没落的另一个原因。2010年圣诞节前,新竹县政府欲派员参加杭州一场中国茶业发展研讨会,官员中无人懂茶,于是县长点名要我前往参加,协助讲点东西。

三十年前国际的因素不太影响台湾茶业环境,全世界都在消费茶叶,况且我们的茶厂可以外销当时八十几个港口,什么国家喜欢喝什么茶我们都可以做,关键还是官方的问题。


  
上一篇罗际鸿:我与台湾茶的因缘
下一篇品茶“秘籍”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