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叶超杨:《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的空间哲学分析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七届“我与茶道”优秀征文三等奖作品,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硕士。今日推送,以飨读者。再次感谢作者的支持!

 

叶超杨


摘要:本文基于对《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的深入解析并结合空间哲学相关理论,探讨茶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空间实践塑造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全文共分为三部分:静态茶空间的文化和社会构建,动态茶空间中的权力与社会互动,以及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生态影响。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茶作为静态空间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尤其是茶如何体现社会等级和规范。第二部分探讨茶作为动态空间的社会控制机制,应用福柯的空间理论揭示茶事之中的权力运作和表达。最后一个部分讨论茶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影响文化适应和生态变迁,揭示茶文化对生态实践的影响。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展示了茶文化通过空间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所引发的深刻社会文化重塑,为理解全球化中的文化和社会互动提供有利视角。

关键词:茶;空间哲学;《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引言

茶,作为一种跨越千年的全球饮品,不仅因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益处而受到广泛珍视,更因其在世界各地充当社会和文化互动的媒介而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热闹非凡的中国茶馆到静谧的日本茶室,从东方之饮到全球贸易,茶的历史反映出丰富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结构。在这种背景下,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个通过其消费和仪式实践来观察和理解文化与社会动态的窗口。表面上看,茶仅仅是一种植物,经历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但是从空间哲学的角度来看,它关系着一个社会空间的开辟、占据和维持的漫长历程。借助乔治·范·德瑞姆(George van Driem)所著,李萍等译的《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一书中的丰富案例以及空间哲学的理论,本文试图考察茶空间的多层次功能,包括作为静态空间的茶如何维持和传递社会秩序与文化价值,作为动态空间茶又如何展现社会互动和权力关系,以及茶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如何引发文化适应和生态变迁。

 

一、静态的茶空间——茶的文化构建与社会意义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中谈及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一批唐代茶具,其中包括镀银的皇家茶箱、用金丝编织的茶罐、镀银的龟形茶罐、茶碾、勺子、镊子和银茶炉等,其壁画中描述了当时的茶事活动,见证了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精神与礼仪的重要性[1]53。宋代茶文化更是迈入了精致之道,各种精美的上釉青瓷层出不穷,标志着工艺技术与文化象征的高度融合[1]77。中国现代式的茶道则在18世纪广东与福建之间的潮州地区才得以创新,一般称之为“功夫茶”[1]100。在日本,茶文化的空间表达也发生了转变,茶从户外的茶亭引入更为私密的茶室[1]148。而这些茶具、茶室的摆置和设计,作为一种静态的物理和文化空间,承载并体现了社会等级和文化规范。反映了对精神性和礼仪的高度重视,以及对静态空间的精细管理。

从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 1901-1991)的空间哲学理论视角看,这些变化不单是纯粹的、固化的历史足迹,而是社会空间演化的具体表现。列斐伏尔认为,社会空间不是指诸多事物或产品中的一个,而是在这些产品的共时与并存之中,有序或无序之中,社会空间将之归类,并蕴含了它们的相互关系。社会空间是一种连续和整套活动的结果,因而不能化约为简单事物的序列。比起科学、表象、观念或梦幻,它并没有想象的、不真实或理想化的成分。作为过去行动的结果,社会空间在促进某些行动并禁止另一些行动时,允许新的行动产生[2]。这意味着社会的空间不再被当做“自然的”(natural)事实,而是一种“新产物”(new product),一种按某些层次等级而加以规范化的东西。而茶具的摆置,茶室的建造设计,也正是依据着不同的切近性与重要性,反映在空间中即占据着不同的、有一定秩序的位置或场所,这种空间秩序通过人在活动中所体现的秩序原则而得到确定。茶亭、茶室也可以被视为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所说的“异质空间”(heterotopias),这是一种存在于社会边缘,同时与其他空间形成对比的实体空间。这些茶场所提供了一种从日常生活中逃离的空间,一个可以重新定义个人身份和社会关系的场所。在这种设置中,即使是在严格的社会等级体系中,茶室内的行为规范和空间布局允许形成一种相对独立于外部社会的内部秩序。

从空间哲学视角,可以发现茶的静态空间的设计与结构是社会关系和文化规范的具体体现。在这种静态空间中,通过其持久存在的设计和结构,成为一个文化规范传递的舞台。每个茶场所,如茶亭、茶馆、茶社,每个设计元素,如门的位置、座位的布局和装饰的选择,都经过了精心考虑,目的是为了维持和展示特定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价值。在中国,茶馆、凉肆建筑原是为路人或过往商贾提供歇脚解渴的场所,后来逐渐演化出各种社交功能,并盛极一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中描述南京城中“大街小巷,共合起来,大小酒楼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3]这些茶馆茶社本身作为一个静态的社会空间,长期以来为这些社交活动提供了一个固定的背景。这种连续而固定的空间使用不仅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也稳固了具体的茶场所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角色。在这一基础上,茶文化中的动态空间,即茶仪式中的权力与控制也才有了的客观基础。就如苏贾(Edward W. Soja, 1940-2015)所说“社会存在,在一种显然是历史和地理的语境化中被积极安置于空间和时间之中”[4]。

 

二、动态的茶空间——茶仪式中的权力与互动

当代中国茶文化大师吴觉农先生说“客人到家,不留请吃饭是可以的,不敬茶可是失礼的。”江南人沏茶忌满杯,讲究七八分满,在品茗交流中殷勤的为客人倒茶添水,其意为茶未尽,慢慢饮来款叙。客人在接受主人倒茶时要微微欠身或者食指弯曲和中指轻叩点桌面,以示谢礼。中国北方也有所谓“敬三道茶”的礼仪。“客来敬茶”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礼仪,在《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中也写到,在宋朝,一种精致的茶道在贵族圈子里持续了数个世纪,文官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饮茶,而饮茶也遵循着严格的礼仪[1]82。而这些茶仪式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含义。茶仪式的每个动作都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严格的仪式化行为不仅体现了对茶本身的敬意,还在行为和社会控制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所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通过规范参与者的行为模式,茶仪式展现了内在的社会秩序和控制机制,每一个步骤和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权力的象征。

茶仪式可谓是福柯空间理论的绝佳现实素材,福柯把人的身体看成是社会结构不可简约的基本要素,而社会化的过程,包括约束、压制和惩罚所要施加的正是这种空间。所以身体既然存在于空间之中,就必须服从于某种外在的权力。这个权力是通过有组织的空间以及空间活动表现出来的。强调了身体在社会空间中的控制和权力延伸。这权力空间在茶仪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参与者的身体姿态、动作序列和与他人的相对位置都被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社会的规范和权力分布。例如,在茶室中,主人和客人的互动,如何倒茶,如何接茶,都通过身体语言和空间关系来体现社会礼仪和层次结构。不过,从现实层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权力在茶仪式中的表达并非总是明显或压迫性的;特别在当代,它有时呈现出更为微妙和包容的形式,使仪式成为既能强化也能调和社会秩序的平台。在许多情况下,茶仪式可能更多地强调共享和互助而非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现象也显示出权力运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中还记述到,16世纪,耶稣会作家弗洛伊斯(Luis Fróis, 1532-1597)将日本茶室描述为一个洁净的场所,并建议耶稣会士在这里举行弥撒,接待基督徒。日本茶道仪式的严肃性,向耶稣会士们提供了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本土文化载体,有助于传播教义和举行宗教仪式[1]239。在这种宗教化的茶道仪式中,权力与控制的空间意涵显得更为浓郁。同时将茶室巧妙地用作弥撒室或祈祷所,也体现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差异空间概念,他认为差异空间有它的特殊功能,如墓园。并且差异空间能够在一个现实的地方并列几个彼此矛盾的空间和场所[5]。

从福柯的空间理论视角,我们可以深入解释茶仪式中如何通过空间的规划和行为的规范施加控制和表达权力。茶空间不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权力运行的载体。茶仪式的空间安排能够被精心设计以反映和强化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这种空间的配置潜力使得茶仪式成为了一个表现和实践权力关系的场景,其中每个参与者的位置和行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分析展示了福柯关于空间与权力的理论在具体文化实践中的应用,深化了我们对茶文化社会功能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探讨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全球化中的茶空间——跨文化交流与生态影响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全书贯穿着茶的扩散及其全球化的过程。从中国到日韩,从东亚到西方世界,茶的传播不仅改变了当地的农业景观和经济结构,也引入了全新的文化元素。这一变化深刻展现出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和经济空间的互动和重构。

在文化交流方面,茶带来了新的文化空间样态。在中国自古便有茶宴、茶会,其中还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文化作品,例如钱起所作《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李嘉祐所作《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送内弟阎伯均归江州》,“幸有香茶留稚子,不堪秋草送王孙。”鲍徽君所作《东亭茶宴》,“坐久此中无限兴,更怜团扇起清风。”谢灵运十世孙,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与陆处士羽饮茶》中云“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6]茶不仅成为文人雅士交流的媒介,其本身也成为文化创作的灵感和对象。在《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中提到,在英国,随着茶的传入,英国的女性开始饮茶,咖啡馆的“茶沙龙”成为妇女的说闲话和打发时间的地方。而在过去,英国咖啡馆一直被认为是男人的专属领地,直到茶的出现,改变这一情况[1]477。在日本,静谧的茶室成为接待客人、私密会晤的或修习禅意的场所。可见茶所到之处,茶文化皆与本土文化产生了融合与转变。在全球的茶叶市场的扩张中,不同文化的茶叶消费习惯和社会实践表现出独特的全球与地方的对话。例如,西藏的酥油茶和英国奶茶的出现,展示了茶在全球不同地区文化中的适应与变异,这些文化的交融和适应不仅体现在商品交换和贸易往来,更是社会空间的再配置和文化意义的重新定义。跨文化的空间对话揭示了全球化中的文化动力学,并展现了人类文化实践是如何互相塑造和影响的。

在生态影响方面,现代茶产业的发展中更多是单一的工业茶园。这类工业茶园较之传统种植有着周期短、产量高、易管理和成本低等优势,代表了对农业空间的现代化再造。然而,这种空间的单一化和过度榨取也带来了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揭示了人类忽视生态复杂性的空间策略的后果。在《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中提到清迈的肯尼斯·里姆达尔(Kenneth Rimdahl),他是一位多树种共生农场的公开倡导者,强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在云南也有许多被精心照料的野茶树,形成生态多样化和可持续的采茶区[1]736-737。在中国的另一些地区也开始发展生态茶园,福建就分布着许多这样的生态茶园,例如福建南平市武夷山的燕子窠生态茶园,与福建农林大学紧密合作,打造了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和生态茶园建设技术集成平台。这种生态茶园是以茶园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模式,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中,以茶树为主要物种,根据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系统设计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条件,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地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这种生态茶园能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实现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茶源于自然,也该归于自然”,这类可持续种植的推广不仅是对生态友好的农业实践的认可,也是消费者文化观念变化的体现。同时,这样的案例也向我们揭示了空间不仅是被动存在的场所,而是社会关系和生态互动的主动产物。

通过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全球化如何通过茶的种植和消费重塑文化和经济空间。茶的全球扩散不仅是商品流通的简单过程,而是复杂的社会空间生产活动,涉及到地理、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多维交互。这种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实践和商业模式的扩散,反映了全球与地方之间的文化动态关系,以及如何在地理和环境实践中重新定义社会经济空间。

 

结论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茶叶的历史书,更是一本集文化研究、历史深度和哲学思考于一体的茶百科全书。本文通过阅读《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以及结合空间哲学的理论视角,试图探索茶文化如何塑造和映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与生态变迁。茶,作为一个跨文化的全球符号,不仅仅是一种天然饮品,更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实践,它通过生产、加工、消费和使用过程中的空间实践,展示了文化的动态性和复杂性。首先,茶文化中的静态空间,如茶室和茶馆,不只是消费的场所,它们也是社会秩序和文化规范的体现。这些空间通过其设计和长期使用,成为文化传承和社会层级的象征。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到这些空间不是被动存在的,而是积极参与到文化构建和社会互动之中。其次,茶事作为一种动态空间实践,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权力结构和社会互动。福柯的空间理论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茶仪式中的权力动态,其中的每一个动作和仪式都不仅仅是文化表达,更是社会控制和权力运作的场景。这种精心设计的社会互动通过重复的仪式化行为,加强了社会规范并明确了权力关系。最后,茶的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经济和生态结构,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茶的传播显示了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动态对话,这些对话在重新配置社会空间的同时,也重塑了文化意义和生态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茶不仅作为商品流通,更是文化和生态影响的媒介。

总之,我们看到茶在全球文化动态中的重要角色,它通过静态和动态空间的双向作用,不仅塑造了社会内部的结构和关系,也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文化的互动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深入的分析不仅增进了我们对茶这一传统饮品的文化深度的认识,也为理解全球化时代文化实践的复杂性和其对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提供了有利视角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荷]乔治·范·德瑞姆.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M].李萍,等,译.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62.

3.吴敬梓.儒林外史[M].张慧剑, 校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243-244.

4.[美]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 2004:16.

5.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22.

6.陈宗懋, 杨亚军.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804.


 

 


  
上一篇戴荣里:语言学家阐释的茶传说与历史——评论《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下一篇李锡洪:茶向世界的主动传播与被动传播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