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萍:中华茶道精神与儒家伦理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现在看第三个问题,中华茶道跟儒家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现在要向大家汇报的。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中国传统儒学整体来讲,是伦理型的思想体系,注重人伦、伦常,这是它的一个方面。再一个儒学和传统皇权政治相结合形成了非常严密的礼治,礼治在中国传统社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的人识字率很低,一直到49年解放的时候,中国成年人的识字率还不到10%,这些不识字的人怎么获得对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了解?就是通过礼治,通过制度形态。比如说婚礼、丧礼、成人礼等,以及日常生活的人际往来,一个古代中国人可能一个字都不认识,是文盲,但可以通过这些礼制规定来了解并习得儒学。所以,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一定通过书面或文字符号的记载,还有很多其他渠道,包括我们今天做中国茶道哲学研究,实际上也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式。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途径是很多方式的,礼治是其中一个。

大家可能注意到,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在各地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具体形式,包括茶礼,婚礼中的敬茶,客人来访时敬茶,以及很多地方出现的民间慈善活动。我不知道贵州是否有,我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时就发现,现在的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如傣族等村寨,人们会在寨子的路口放置一个大铁罐,边上有水缸,水罐里就是茶水,当然不会是非常好的茶,但是一定是安全的茶,是自己家种的茶,就是给过路人,舀两杯喝了解渴。这个可以说是古代流传至今的民间慈善,也是微型公益。茶礼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礼治的严酷性、礼治对人生活的束缚。

在中国人的普通生活中,待客、谈事等活动中,敬茶是个很重要的环节。敬茶为什么很重要?下面就要讲到中华茶道和儒学的关联。

我从四个方面谈这个问题。简单来看,第一个是中华茶道具有即物性,这体现了儒学的自然主义倾向。我刚才提到,中华茶道不脱离茶,这也是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一个重要区别。跟日本茶道的另一个区别是,日本是一个悲感的文化,中国茶道是一个乐感的文化。再有一个区别就是,日本的茶道跟茶的关联不太大,基本上茶成了一个并不重要、纯粹的媒介。茶之外的整个仪式、程序、动作的完整等保持数百年不变的严谨,这才是最重要的。跟中国非常不一样,大家以后有机会到日本旅游,去体验日本茶道,我事先提醒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日本茶道里的茶非常难喝。难喝到真的很难下咽。中国茶种植技术,最早的记载是在唐代就传日本了,据说日本高僧空海和最澄随遣唐使到了中国,就将茶叶带回了日本。当时,只传到皇室贵族,没有传到民间。而且,后来因为战争中断了,茶叶也不种植了。后来,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有个叫荣西的日本和尚到中国学佛,主要是到了宁波,当时叫明州。他来过两次,前后待了五年,一次待了半年,一次待了四年多,这两次他又把茶带回去了。而且,这次他很聪明,带回去后他沿途送给不同朋友种下,然后一直往北,到京都,沿途到一个寺庙,就送人家一些茶籽,教他们种下,这么种就活下来了。从那以后,日本才开始兴喝茶,也有了日后的茶道。而且,他还写了一本很有名的书,叫做《喫茶养生记》。现在大家可以看,这本书的观点从中国的人视角看是倒退了,因为中国到唐代的时候,喝茶就已经不是养生了,喝茶是清修,开始从茶中获得觉悟,获得一种修身。荣西是南宋时到了中国,居然还强调吃茶养生,吃茶对身体怎么好。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直接就退回到中国的两晋时期的水平了。所以,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实际上有两次,中间是不连续的。荣西的贡献很大,因为日本现在常说的茶道六百年就是从荣西之后算起的。

到现在为止,日本的茶园,例如宇治就可以制作很有名的茶,但日本主要生产绿茶。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台湾,台湾成了殖民地,也就成了日本的茶供应地,不只是向日本本土供应,也出口到欧美,日资企业在台湾就大量生产红茶、乌龙茶。

我刚才讲到日本的绿茶很难喝,所以,日本茶道喝茶时,一定要配茶点。大家知道,日本的茶点单吃的话没法吃,非常非常甜,它为什么那么甜?就是因为抹茶太寒、太涩,要用茶点中合它。以后有日本人招待你喝抹茶,一定要吃茶点,否则,很容易醉茶,引起不适的感觉。因为现在的中国人真的喝不习惯了,现在的中国人的喝法是明朝以后的出现的,喝散茶,以冲泡方式喝。日本的绿茶抹成茶粉,还保留茶比较偏寒的效果,对身体不太有益,在日本茶道中茶真的不重要,茶的加工、冲泡、饮法等几百年都不变,一直就那样。但在中国却是千变万化。大家可能对贵州茶这方面的感触不深,最明显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云南的普洱茶,一个山头一个味道,甚至一个村寨一个味道;广东潮州的凤凰单丛,据说香味现在已经有两百多种了,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福建的大红袍也是一个山头一个坑涧,味道都不一样。这些当然都是咱们中国人的口福,喝茶者的口福,你可以在喝茶的美味、滋味当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而在日本,就不能做到,因为,茶在几百年前,就是这样喝,工艺上几乎没有改变,技艺上没有改变。为什么不改变?日本茶道已经高度审美化甚至宗教化了。当然,这个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启示。日本人做事太专一、太专注了,他只用心做好一件事。比如说,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都有很多弟子,他们不缺钱、很有钱。因为弟子拜师学习,要学很多年,前后要交好几百万日元的学费,非常贵。所以,这些世家的传人非常有钱,按理说,他完全可以向中国人一样,有钱了,那我可以把茶叶加工厂买下、茶园买下,甚至可以把瓷器厂买下,自己做加工厂。咱们中国人一定会干这么做,因为中国人太聪明,当然都是小聪明。有了钱就盖房子,盖了房子后就盖大楼,盖大楼后就盖别墅,不断延伸,但是日本人只干一件事。将会干的这件事干到精熟、无人可及的水平。我就觉得这点真值得中国人学,你把茶做好,永远就只做茶这一件事。如果,很多人都只干好他熟悉的、他能做好的那件事,整个中国的文化、整个中国的社会品质就上来了。人人都急迫进入他并不熟悉、并不了解的领域,结果,出现很多无序竞争,大家都压低价。我就想告诉大家,在这点上,日本茶道虽然与中国不一样,但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国茶道是一定要讲到茶的,正因为这样,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就提到,如果按茶的种类来讲,中华茶道至少要分成三种,他分为绿茶道、红茶道和乌龙茶道。大家知道,中国茶类大致分为六种,现在也有人努力把普洱茶独立出来,成为第七种,最后能不能独立出来?我觉得有可能。因为现在普洱茶的势头影响太大。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茶的类型、形态非常丰富多样,不仅包含地方的水土气候差异,也有加工技术、地方群体的口感和地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会不会对我们概括、总结中华茶道产生不利的影响?应该会。我们讲到中国茶道的即物性,这个即物性的具体体会,我就不讲了,在座的各位都是喝茶的,比如像咽苦、生津、回甘等这一系列感受,大家都会有生动的体验。中国汉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言来表述茶的这些属性。

第二个是中国茶道提出的人生命题,在逻辑思维上运用了反身性判断,这极好再现了儒家经常运用的一些思维逻辑方法,比方类比、类推、比附等。中国人讲茶道时,通常会把茶道比作人的伴侣,把品茶比作人生历程,进行观照,进行比照、对比。就像我刚才说到的你看到茶叶在茶杯里面上下浮动,触景生情,你意识到刚才很纠结的事情可能并不重要,沉沉浮浮不就是人生正常的过程吗?你可能就释然了。在这样的喝茶过程中,喝茶者用了比附、类比的思维,就是儒家最擅长、最经常使用的方式。

第三点是中华茶道的现世性也落实了儒家的现实主义关怀。儒家比较相信常识,儒家所得出的很多理论和观点,事实上都同日常生活、人伦交往相关,是从日常生活当中观察得出来的。同样,中华茶道的现世性也是对品茶过程、品尝活动的观察而得出来的,所以,它们之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另外,中华茶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兼容并包,这是说中华茶道中包括了很多不同的、基于地方性、社会阶层、茶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就我个人的观点认为,这些丰富的差异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我还是蛮看好中国文化、中国茶文化的未来前景,至少它们会比日本要好得多。为什么?就像美国二战以后成了世界引领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每年吸收了大量的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他成了世界人才的集聚地。而且,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也带来了各地文化,美国成了巨大的熔炉。熔炉内的融合可以释放出非常多的思想碰撞,产生无数的创新成果。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这样的可能性。中国巨大的地域、众多的人口类型、气候风土的差异,也可能提供各种新思想的资源。所以,我是非常看好这个方面的。

当然,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必须持有开放、兼容并包的立场,得允许、承认、肯定各个不同的地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以其特殊方式存在,不能用一刀切、一把尺子做统一的要求。如果是这样,那就很可惜,把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扼杀掉了。因为,恰恰是在多样性当中,才包含着创新的源泉。如何保存文化的多样性?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这与我所说的第三点直接相关。

第四个方面是,中华茶道当中提倡的“茶人精神”、“茶德”,也完美的回应了儒家所主张的伦理要求。比方说,我们讲到一个真正的茶人,他不仅仅是通茶性的,而且他重自身涵养的提升,立人立己,达人达己。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茶人,他应该是在道德上也有修养,并且将道德付诸实践的人。真正的茶人持有利他人、珍惜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以及善待他人的意愿等。这恰恰是陆羽在《茶经》里面提到的一点,“精行俭德”。不事张扬,不务奢华,也是中国茶道比较推崇的,这跟儒家的总体精神、伦理主张也是符合的。

最后,我再重申一下:中华茶道的出发点是寄情自然之物(饮茶环境、茶具、茶室等),由饮茶过程中的先苦后甜式的回甘体验类比人生,饮茶伴生的诸种情感(思绪、感触、情谊等)直接转化为关于智慧、信仰的理性判断,寓茶于情,由情及理。所以,饮茶的过程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日常生活当中的修为。甚至有人也提出,喝茶能不能作为人们在修养上的一个载体?我知道,有人在做这个努力。比方说大益集团的董事长吴远之先生,是一个基督教徒,他在他的公司设立了大益茶道院,这是一个专门研究茶道的学术和推广机构,他还跟云南省基督教“三自会”合作开发了“福音八式”。大家知道喝茶主要是一种东方文化,比如韩国、日本、越南都有喝茶的文化,西方人学会喝茶,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纪之后,从中国、日本输入了茶之后才开始喝茶习惯的。所以,在基督教教堂中从来没有喝茶的做法。但是大益集团就去做开发,就我所知,他们最初在云南的教会里推广,而且他们出的书《福音八式》,也在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受到很大影响,也有很多教堂在做推广。大益集团正在以这种方式努力把完全西方式的基督教中国化,通过茶道,通过喝茶的八个仪式动作来体现茶的精神和基督精神的合一。我本人不太懂基督教,我和我的一个同事也是我的老师,我们一起观摩过大益集团“福音八式”表演,我倒是没有看出其中有什么,但这位老师就说,这里边的基督意味非常深。这表明茶道在今天还可以有很多新的延伸,可以化西方的文化,用中国化转化西方文化,把基督教变成中国的宗教,就像一千年前,佛教是印度来的,现在谁还说是印度的?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了。那么,也许一千年以后,没有谁说基督教是西方的,当它已经中国化了之后。我非常看好大益集团做出的这样的努力,我也很期待在座的各位通过自身对茶道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理解,能够做出与今日生活相符合的、具有历史合理性的新探索和新尝试。

以上为我个人的思考,就简单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篇刘章才:钩沉索隐,酌古准今——“茶”的奇幻漂流
下一篇张松辉:北苑贡茶典藉之《茶录》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