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中的闲哲学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的理念,就充分体现出时间维度上对当下与永恒关系的把握。“一期一会”认为虽然人们每天都可以相会共饮,但此时此地的此场景此意境,终身仅有一次,下次再饮之时绝无雷同之可能,颇有隔世之感。日本江户末期大名茶人井伊直弼就指出“茶会谓一期一会,主客虽屡次相见,而今日之相见一去不返,为一世一度之会”。(舒曼.“禅茶一味”综述.农业考古,2013(5))因此,“一期一会”具有“纯一性”,要求人们把握当下,视当下为永恒。
就空间而言,茶室的布置充分体现出对“闲”的关照。茶室是茶事活动的空间场所,不仅是品饮开展的最基本保障,而且对其巧妙设计可以营造出特有的意境,为饮茶者提供情感发轫与精神升华的感官条件。中国茶道讲求任运自然,在天人交融之际体悟“闲”的至境,正所谓“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因而对品茶空间要求“天趣悉备”,达成人与自然的谐和共融。
品茶作为人生七大雅事之一,须配之以清雅幽静的外在环境,通过情景交融以达成闲情逸致的精神状态。徐渭对品茗之境曾以优美的语言讲述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夜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而“阴屋,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役相哄,酷热斋舍”的污垢嘈杂环境则与“闲”的意境相去甚远。由此可见,中国茶文化对饮茶空间虽无固定严格的要求,但强调与自然的交融贯通,在闲适舒放中达成“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的理想境界。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茶道虽同样具有“闲”的理念,但却人为巧布出精洁雅致的外在空间,对茶室环境具有严格的要求,这自村田珠光禅师创立草庵茶以来表现的尤为明显。日本茶室之外一般设有“露地”,经此通往茶室。露地中林木环绕,水石相间,茶人通过精巧的建造布局,模拟构造出一片世外桃源。日本茶室的空间通常极为狭小,草庵茶的标准茶室要求面积为四张榻榻米,至多可容纳五人品茶,而且布置极为素雅,多采用天然材料而成,配之以名家书画、古琴茶曲、插花焚香等,以实现人文与自然的契合。隔世幽静的露地环境,狭小素雅的茶室空间,为饮茶之人营造出与世隔绝的超日常时空,于此间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排除了一切世俗干扰,超然于外的“闲寂”状态,使“闲”充满了人神交会、万物皆空的禅意。
就身心维度中的身体而言,一方面茶事活动的开展需要身闲,只有在身体得到解放,肢体从其他事务中摆脱出来专一泡茶,才能完成茶事活动,以此为基础才得以进一步通过茶事审美和精神体验来悟道;另一方面,身闲亦是饮茶品茗所要达成的基本生理状态,人们在繁忙劳作之余,将喝茶作为调整身体状态、恢复生理机能的理想方式。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道“閒,隙也”,认为閒“从门从月”。段玉裁进一步指出“閒者,稍暇也,故曰閒暇”。茶的自然本性与人们喝茶后的生理体验,使茶道与身闲高度契合。“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长于山野自然之间,受天地雨露滋润,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异于凡花众草。苏轼在《寄周安儒茶》中对茶之本性大加赞赏,“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茶因其提神去寐、除倦涤烦的功效而为世人所钟爱。在晚唐刘贞亮所论“茶十德”中,“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此六德就专对饮茶的生理功效展开论述。经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茶中富含茶多酚、茶叶碱、茶多糖、茶色酸、茶氨酸等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对人体极为有益。喝茶所带来的身体休闲与舒适体验,是身闲的基本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