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李雷:中国茶企今日之困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近年来,国家对茶叶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并且通过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措施,促进了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就是放开茶企经营管理权,去除国企的垄断地位,大多数国有加工、流通茶叶企业实现了股份化、民营化转制,将企业经营的自主权还给企业后,企业的机制更加的灵活。同时,个体私营茶叶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市场经验积累,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茶企目前的状况是:整体行业的多、乱、弱现象较为明显与突出。多有两多,一是茶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茶企大约有近7万多家。二是茶的种类多,中国的茶大致可分为:青(乌龙)、红、绿、白、黑、黄,还有不计其数的再加工茶,如花茶,衍生性茶类,如药茶等,每个种类下面又有诸多品种,每个品种下面又有不同的等级,一路算下来,中国的茶品类近千种。乱,行业内部管理无序,打着按古法炮制的旗号,行着行业标准严重缺失之事实。同时,面对市场时,没有一个完整的价格体系,茶叶价格随意性大。弱,7万多家的茶企,成为上市公司的茶企凤毛麟角。名茶众多,名牌与名企甚少。茶企多以家庭或家族式经营居多,以小店小铺小作坊式经营为主。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下,每个茶企不得不面对诸多的困惑与困境。

首先是战略之困。虽然多数茶企都在想如何作大作强,如何持续发展,如何活到明天,但大都缺乏战略层面的布局。企业战略模式的思考一直是茶企之困。例如,怎样将单一品类的产业链条整合到多品类的单一环节把控;如何实现从产、运、销一体化到多元化经营,从产、销结合到一体两翼乃至到产、销、融、服、研、学、政的四加三模式。

其次是品牌之困。近十几年来,茶企们基本已经被那些营销专家们和广告专家们洗的大脑发白。一谈及品牌,那些营销专家们和广告专家们马上告诉你的就是:“品牌是由品牌的名称、品牌的标志和商标或者他们的组合而构成,目的是为了把他和竞争对手与服务区分开来。为了将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和让广大的消费人群知道你,你就要多打广告,加大营销投入。” 等等云云。正是在这种鸡说鸡翅,鸭说鸭脚的鼓动下,造成了今日这中国只有牌子,鲜有品牌的格局。深究其理,纵观全球,凡是能称的上品牌的,背后的故事一定是契约精神的存在,而这种契约精神又是经过时间的衡量与检验。为保护使用者的个人隐私,而不屈从于政府的要求,所以才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这是对契约责任的坚守。这种契约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诚信经营”,“顾客至上”等外表光鲜的口号,而应是深深流淌在每一个企业人骨髓之中的血液。没有契约精神,仅仅依靠着广告和营销的堆砌制造出来的品牌,必将是昙花一现。

再次是创新之困。拥有有7万多茶商,年销量近200万吨的茶行业已经是竞争之红海,如何在这片血腥的红海之中,一军突起,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区域?创新已是唯一的出路。时下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处于“创新与发展“的困惑期,茶产业也不例外,一些茶企已经在产业链条中的各个环节上作了一些勇敢的尝试,如,在产品研发上创新的富硒茶;在产品上下功夫的,将传统饮品变为时尚饮料的茶包和茶餐包;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营销平台建立;先销后产的网上茶园地承包;共享胜利成果的众筹模式;多行业互动的茶+餐厅、茶+旅游乃至茶++旅游等等。毋庸置疑,创新必将是茶行业发展,茶企业腾飞的必经之路。

时代在飞速地进步,当前中国茶商的困惑与困境,无论是战略之困、品牌之困,还是创新之困,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顺应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茶商之明天必将是一片光明!

 


  
上一篇李雷:中国茶企今日谈
下一篇羅際鴻:中華茶道基本精神——閑、隱、樂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