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第四届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大会闭幕式发言环节(二)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2024年6月28日-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与山东滨州医学院在烟台海阳合作召开了第四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论坛包括开幕式、大会主题发言、小组研讨、分组汇报、大会总结发言、闭幕式等环节。今日开始推送第四届高峰论坛大会大会总结发言,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闭幕式发言人为澳门国际青年智库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未来生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浩。根据录音文字整理,略有删改,未经本人确认。

 

徐浩:非常感谢李萍老师、王老师及团队的辛苦付出!

我特别感谢李萍老师,自从认识李老师之后,我首先是一个学生,虽然这个学生不是太好。第二个,自从认识李萍老师,我就是以一个服务者的身份出现的,当时李萍老师说有这么一个高峰论坛,我说“一定参加”,为什么?我想干活,同时要“偷学”,这次活没干成,当时李老师说“给你安排个任务”,“没问题,您安排吧。”没想到是这么重的任务,非常忐忑、诚惶诚恐。

我今天在这儿特别契合我个人的工作,刚才介绍的不是我的本职工作,我的就职单位是“澳门国际青年智库”,这是跟北师大合作的一个协同中心,我的主责主业是中国文华的国际传播和国际青年交流。

其实,就我个人的理解,本届的茶道哲学论坛有三个主题,后两个主题是我特别想参与的,一来是跟未来生活非常契合,二来是文明互鉴,这个主题直接的就是我主责主业的工作。今天,我一看群里的安排,我被分到了第一小组,作为山东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再次重修哲学,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听各位老师的精彩发言。我最后上台不敢说是闭幕发言,我就是想向各位老师做一下我个人的学习汇报,看看能否合格。

    首先,我们这个论坛“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我对“茶道哲学”特别感兴趣,我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对,请李萍老师批评。我今天的闭幕发言题目是《作为茶道的茶道》,我理解“茶道”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茶的道路,这两个词的顺序可以调换,作为茶之道路的茶道,还有道路之茶的茶道,为什么这么讲?其实今天我特别受启发的就是李萍老师提交的会议论文,因为李萍老师特别引用了冯友兰先生对于“道”的注解,让我想到了我上第一节西方哲学课时,我的老师跟我们讲“大家一定要记住,哲学是philosophy,它来自希腊语,philosophy是爱智”。大家可以看看,“爱智”,从中文的角度也是一个动宾结合,它不是一个名词,一定是个爱智慧的行为。所以我的理解是,哲学是一个becoming的状态。

    其实,李萍老师引用的冯先生对道的解释,第一,他的解释是一种动态的探求,李老师将他的观点引申为“无尽的生存”,我认为这就是对茶道哲学所蕴含的“道和哲学”最好的阐释。

    其次,我的汇报也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茶以载道。我今天学完以后会努力贯彻这个思想,因为我的工作就十分接近这个思想,我从李老师的文章里拿出这么一个词“茶以载道”,我觉得这四个字太好了!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今天各位老师,我学完以后,我试图总结了一下:

1.生命茶道。李老师在讲生死这个问题,直面生死,这就是对生命之真的追问,一定要去探求。

2.生存茶道。我的理解不一定对,比如王润稼老师、李老师,无论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还是从情感的角度去阐释,我认为都体现了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茶道里面的生存,尤其是我们提到了一个茶道的现实关怀,包括今天讲的健康,这都是一种对生存的现实关怀,我认为这对生存之善的行使很重要,李萍老师在她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这点。

3.生活茶道。今天上午的主题发言时,何心鹏老师提到了生活美学的问题,我一直带着我的团队探索这个话题,生活茶道,这里面就是对生活之美的分析。如果我的总结有一定合理性,我认为这就是我接下来的一个抓手。

我们在分享茶道哲学的时候,这种“三生”茶很有意思,李老师提到“真和善如何合而为一,不是分裂的”,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茶道哲学,不是道哲学,因为有茶。“三生茶道”是三位一体的。

第二,以爱化爱。昨天跟高牧师、刘晓红老师交流时讲到了高牧师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愿景:要设立一个仁爱国际茶道院。我们都提到了爱的问题,举两个国家的例子,今天好多老师也都讲到了,一个是英国,另一个是日本。

我在路上碰到金永丽老师,头天晚上我赶紧补课,赶紧看《茶叶帝国》,我之前看过但是忘了,我路上一直在思考,就是英国茶文化的生成,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我们的茶文化的国际化、我们的产业国际化,但是这种国际化是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化?其实是一种被动的国际化,为什么是被动的国际化?当年的马可•波罗先生写了《马可•波罗游记》,西方人觉得东方就是天堂,黄金铺地,什么都是好的,马可•波罗对中国对东方的希求和爱真的是因为敬畏或者因为向往而产生的,受到马可•波罗的影响,很多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发现中国人在骨子里爱喝茶,他们就想这个东西肯定是好东西,达官显贵都来搞,一定要带到他们的国家去。《茶叶帝国》里面呈现的英国茶文化其实跟我们的茶文化有关系,但是关系不大,我们是一种被动的输出,人家是主动拿来的。

其次,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它第一次面世是英文,是给波士顿的贵妇人演讲写的稿子,他进行的茶文化的输出就是主动的全球化,它背后是过去几百年的积淀,日本人已经对茶叶爱到骨子里,他们认为茶文化的阐释是我爱所以我分享。我认为这是两个很关键的例子,可能对我们有启发。

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期一直到本世纪初又是这两个国家搞了两个国家行为,一是“酷大不列颠计划”,一是“酷日本计划”,都是由国家行为向世界去展示他们国家文化IP的一件事,我认为这个事同样也非常有启发,因为他们有危机感,但是同时也是因为他们爱,他们很享受,所以分享给世界。

我为什么提“以爱化爱”?因为咱们今天有个主题“健康中国”,除了中国人和全人类的个人健康以外,还有社会健康、生态健康,我认为这是一个大健康概念,其实茶恰恰能够提供这样的文化支撑。当时冯友兰先生经常引用的一句古语来自张载的《正蒙·太和篇》,说到“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怎么个“和而解”法呢?仁和爱就可以,有敬和有爱就更可以了。无论是从内在的障碍还是外在的,例如目前的这种国际争端,我认为我们的茶道有责任有使命做些工作。

第三,生生不息。这其实又回到了李萍老师的文章,她就谈到了“生生不息”的问题。生生不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永丽老师在总结发言时讲到的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其实,生生不息的过程里面,从我的工作角度来讲,至少需要有四个系统的生成,第一个是故事系统,也可以叫做话题系统,我们一定要面对后现代,包括现代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其实应该是一种后全球化时代,因为现在新航海又来了,开始往火星、其他地方的移民。其实,我们一定要关注这个时代,越是这个时候,我认为人应该有一种外在的刺激的回归,就是人文理性的回归。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应该有注意四个系统的生成:第一,故事与话集系统的生成。第二,观念系统的生成,观念和标准是一样的,有观念就自然而然地形成特定的标准。第三,产业协同系统的生成。我们很多文化和哲学的东西怎么落地?其实商业很重要、很直接,就像我干的活一样,好吃好玩好用的分享出去,他接受了爱看了,OK,文化传播才会成功。第四,受到何心鹏老师和杨学功老师的启发,他们讲到了气氛美学,这涉及场景系统的生成。因为场景力的系统很重要,我引用的不一定对,情感的推破、移情、感同身受,这个系统很重要,它到最后沉淀出一种场景,而这种场景不自觉的就会受影响身处其中的人们。这四类系统,将是我未来的工作抓手。

最后,我还是要表达感谢。一开始有点遗憾,最后我觉得真好,自从认识李老师之后,我没有落下一届,我是2021年认识李老师的,希望后面我也能够有机会拿奖。我对今天这一次的会议的学习、感受,包括我们的会风特别好,我一开始有点紧张,因为当我看到给我安排的这个工作的时候无比忐忑,李老师给我发了邀请函之后,我想写一篇文章,但是自己水平不够一直不好意思提交,后来一看还是得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

我来了以后无比放松,让我想到了当年的学者对西南联大校风的一种表述: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风,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会风,也是我们的茶风,我希望我以后在第五届、第六届的时候还是能够有机会做服务。感谢大家!

   

李萍:谢谢徐浩的精彩闭幕总结发言!

最后,作为主办方,我说三个感谢。

第一,感谢所有的与会者,特别是从昨天坐到今天的,没有溜会、没有缺席的各位,而且明天大家还要坐车继续参观,为大家的坚守,为大家对学术、对茶道的热爱,我给大家鼓掌!

第二,我特别感谢小晏老师,2023年底我们初步定了之后开始筹备,烟台离海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小晏的工作单位和家都安在了烟台市,为了办会,她基本上天天过来跟有关单位对接,查看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所有的在地事项全是委托她费心张罗,这次大家来参会都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吃到的佳肴以及诸位住下的房间比较舒适,全都是靠海的房型,这个饭店其实很抢手,特别是六月底的旅游旺季很难预定,她提前一个月找到负责的经理全部预定下来,我们把掌声献给小晏老师!

第三,感谢会务组的同学们!请几位会务的同学,包括几位学生,张慧慧、李清玥、叶超扬、赵佩佩、郭毓玮、尙猛上来,接受大家对你们表达的谢意。我们早在年初就拉了一个会务组群,他们分担了许多工作,两位男生是负责交通接送、接待工作,两位女生分别负责论文收集和论文集、会议手册的制作,以及财务报销的工作。张慧慧是小晏的学生,配合小晏做会场布置等后勤工作,赵佩佩则负责联络当地企业和茶歇的工作,谢谢这六位会务组的各位!

今天的会议讨论、主题发言的都圆满礼成,明天是参观活动。以前参加过的我们的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的老师都知道,我们的论坛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是理论探讨、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另一个部分就是参观考察。我始终坚持必须要眼见为实,实地走访,这跟一般的哲学会议最大的不同之处。吕旭龙老师讲到过科技哲学的会议,哲学会议基本上是坐而论道,我们则要开门见茶山。我主张,茶道哲学的研究一定要有现场感、真实感,希望明天大家都参加,只要不赶着离开的各位尽量一同前往。本次的考察线路也是小晏老师精心安排,她本人已经提前实地考察和确认了,她亲自一一看过,大家一定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谢谢大家!


  
上一篇第四届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大会总结发言环节(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