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郭清香:2024年陕西茶文化考察感想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第六篇2024年暑期陕西产茶区茶文化、茶产业考察活动的个人考察心得,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郭清香


 

“今年暑期茶文化考察团去陕西”,当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告诉这个信息的时候,我脱口而出:“陕西产茶?”我就是带着如此强烈地对陕茶的无知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这次考察经过始于汉中,经过安康和咸阳,终于西安,内容涉及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考察过程中常常在赞叹和感怀间横跳、在惋惜中黯然神伤。浮光掠影式记录下自己的感想、疑惑,也真心希望陕茶能够发展壮大到让每一个茶人知道它的好。

 

一、陕茶的总体数据和印象

来自网络的可靠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陕西茶产业的大致情况以及在全国茶产业中的位置。

根据2023年5月23日《陕西日报》一篇题为《“奔跑”的陕茶》报道:“近10年,全省茶园面积翻了一番,茶叶产量增加6.5倍,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2022年全国茶业百强县中,紫阳、西乡、平利、泾阳、南郑、镇巴榜上有名。”2024年5月21日陕西政协网发布了如下数据:“2023年,我省茶园面积301.59万亩,茶叶总产量13.97万吨,茶叶总产值257.4亿元,茶叶综合产值突破900亿元。安康富硒茶、汉中仙毫、汉中红、泾阳茯茶4个区域公用品牌总价值达111.93亿元。”[1]而根据陕西省规划,“十四五”以来,陕西把茶产业列入全省五大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重点培养,提出到2025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30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15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超过1000亿元,进入全国千亿级茶产业强省行列。依照上述三条线索,我们大致能够了解到陕茶相关的如下几个数据:种植面积300万亩左右,茶叶总产量14万吨左右,综合产值在900亿元量级。

然而,仅仅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能无法勾勒出陕茶的具体样貌。所以需要对照其他一些数据。首先对照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2022年全国茶园面积为5089.07万亩,茶叶产量达335万吨,陕西茶园面积占全国的总面积不到6%,茶产量占全国的4.2%。其次,对照云南省:2022年云南茶园面积795.5万亩、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亩数和总产量均接近16%,全产业链产值达15000亿元。再对照福建省:2022年福建省茶园面积361万亩,毛茶产量52万吨,分别占全国7%和15.5%,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2]可见,陕西茶从种植面积看,不具备竞争优势;从总产量和单位产量看,也不具有竞争优势。陕西茶的优势在哪里?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屡屡听到陕西茶人们特别自豪地提到,陕西茶的质量好:高山茶(生长海拔高,多在800-1200米的丘陵山区,最高甚至有1400米;多分散生长在山区,茶在林中,林在茶中,病虫害少)、水源地无污染(汉江源头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当地限制发展重工业,茶生长在水源涵养区)、富硒(安康紫阳是天然富硒区,所产茶叶硒元素含量高)、耐泡(我国茶区自然分布的最北缘,昼夜温差大,水浸出物高达50%)。如此好茶,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屡屡听到陕西茶人的一句叹息“不好卖”。为什么好茶不好卖?这一问题在考察过程中一直萦绕在我的头脑中。

 

二、陕茶发展的瓶颈

在理性消费者的心中,陕茶质量上的优点足以打动人。但在市场竞争中,陕西茶面临着最重要的困境:价格高。造成价格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陕西茶区地处秦巴山区、汉江流域,是我国茶树生长的最北线,属北方茶区,纬度低,海拔高,单位亩产低(粗略计算,全国平均亩产茶叶660斤,云南接近全国水平为670斤,陕西仅为470斤,而福建高达1440斤);其二,陕茶多生长在山地,很难机械化大生产,人工采摘成本高,如汉中仙毫,鲜叶采摘一斤就要花费90到145元的劳务成本,毛尖要60-100元的劳务成本;其三,陕南采摘以春茶为主,夏茶和秋茶少,茶园维护成本分摊到每斤茶叶上也增加了成本。在消费降级的经济大环境以及拼多多网商营造的消费习惯的夹攻下,陕茶成本高,在价格战中没有竞争力。

此外,陕茶人还提到两点影响了茶叶的竞争力:茶叶外形差、上市时间晚。茶叶外形差是由陕茶的品质决定的。陕茶原料来自本地群体种,群体种意味着一方茶园里长势不同,高低肥瘦都不同,芽或叶片大小形状多样,加之海拔高、温度低也会导致芽叶不够肥大,因而成品茶叶形态不够整齐。上市时间晚也是因为海拔高温度低,今年来市场推崇的明前茶甚至新年茶的第一波茶的消费潮流,陕茶赶不上这波热点。

就茶产业整体而言,陕茶面临着内部发展不平衡、商业水平不高、价值链偏低、产品单一、品牌价值较弱、同质性竞争明显等问题。陕茶的产区集中在陕南,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个地区。在考察过程中,能明显感觉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区不同的镇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有考察团团员感慨:我们在头一天基于考察现场提出的所谓提升建议,在第二天就在另一个考察现场得以解决。出于天气的原因,此行被迫放弃了商洛地区的考察。在汉中和安康地区的考察中,明显感觉安康地区尤其是紫阳的茶产业无论在茶叶制作技术、茶园生产管理技术还是产业链的意识上都显得更“先进”。泾阳作为茯茶的起源地不生长茶树,制作茶需要大量的毛茶,但同时陕南茶的夏秋茶很多不采摘,这也很让人疑惑。陕茶作为一个整体,不同地区的合作学习应当是必要的。

陕西茶产业内部也意识到了诸多问题,例如对品牌价值和同质性竞争的问题,陕西省政府也进行了品牌重组和塑造,改变了“品牌装了一卡车,产品只有一箩筐”的状况。但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2023年评估了118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陕西最著名的品牌——安康富硒、汉中仙毫、汉中红、泾阳茯茶都没有能够进入前20名,更别说与前三——西湖龙井、普洱茶、信阳毛尖——的差距了。陕茶要走出困境,内部的整合是需要更好规划的。

从文化与茶产业的互动来看,陕茶没有能够借力陕西本地深厚的文化资源。这是很可惜的。陕南的民族文化、汉中的三国文化、汉水的人类早期文化,以及与神农传说和诸葛亮有关的茶文化、茯茶和茶马古道的茶经济文化、法门寺的茶器茶礼文化、大唐古都的茶宴文化、汉江水源头的生态文化、国家领导人视察的政治文化……陕茶可以借助的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文化的要素并没有有效地促进茶产业的发展,甚是扼腕叹息。

 

三、时间能够换来陕茶发展的空间吗?

以时间来换空间,就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以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关于陕茶历史的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华阳国志》中的记载。《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由东晋时期的常璩撰写于348年—354年间,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通常列为地方志。《华阳国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后,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以“香茗”作贡品。尽管东晋时的常璩所记录的巴人为周武王进贡茶的事情可靠性可以存疑,但至少东晋时记载“香茗”一事,可以证明东晋陕南人已经有了对茶的基本认识。至于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尊为“茶祖”的诸葛亮在汉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更早的传说主角是神农,神农尝百草以荼解毒,有人认为他是陕西宝鸡人。真真假假的故事都在暗示陕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更别说大唐皇宫里的茶宴、法门寺地宫的茶器、陕西女首富周莹与金花的故事等等,陕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数度辉煌。

如此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能否助力陕茶未来的影响力提升呢?今天我们在陕南考察,质朴的陕茶人讲起陕茶的故事,通常是从20世纪80年代讲起的。仅仅在涉及现存的古茶园古茶树的时候,会提及此前。哪怕在很多人印象中有600多年历史的泾阳茯茶,也是从2006年讲起。那一年,陕西省供销合作社组织专门人员,找到了几位耄耋之年的老茶工和一批制茶历史资料,搜寻到一些四、五十年代遗留下来的制茶工具、模具,对传统的工艺技术进行了紧急的保护性恢复研究,复原了茯茶,发展其泾阳茯茶的生产。历史的积累在现代陕茶的发展中并没有使上劲,而现有茶产业的发展积累也不充分,时间换空间并没有发挥上作用。这是遗憾,也是未来发展的机遇。陕茶有深厚的基础,目前处于平缓发展期,瓶颈困境很多,但时间积累应该能够带来提升的空间,陕茶人多年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陕茶未来发展仍是可以期待的。

首先,“三茶融合”的提出为陕茶的发展规划了新赛道。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由此,“三茶融合”成为中国茶发展的统一路径。茶产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持,需要文化的提升。陕茶的发展也是如此。陕茶人三年来从各自的立足点出发,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当然,无论是科技还是文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其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是陕茶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对茶产业的发展必不可少。很多陕茶企业和省内、省外的茶叶专家和科研机构有长期合作,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西北农业与林业大学坐落于陕西,对陕茶发展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考察最后一天我们见到西北农林大学茶学院的学术带头人肖斌教授,他正致力于泾阳茯茶的科研。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在考察第一天的座谈会上,我们有幸遇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陕西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余有本先生。余教授特别强调加强人才培养,提出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陕南和关中的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增设茶学专业,另外通过头雁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职业技能鉴定等方式,加强茶叶科技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但目前陕茶的科研和人才教育仍处于薄弱环节,需要继续放开思路,送出去,引进来。

第三,产品种类的创新开辟了新的发展可能。

陕西茶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盯紧市场,通过满足顾客需要来促进自身发展。陕茶人意识到传统绿茶因为保质期短会存在销售的困难,已经研制出红茶(汉中红、安康果蜜红等)、黄茶(汉中黄蜜)、白茶、花茶(茉莉栀子玫瑰等多种口味)等新产品,既解决了保质期的问题,又充分发挥陕南茶鲜茶质量高的优势,挤进了市场。陕茶人还意识到传统茶叶销售的路径太窄,努力开发新产品,从形态和内容上贴近年轻人。圆球形或心形的茶饼、口味香甜的新式茶、效果可见的养生茶、方便且可定制的隐茶杯……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推出的“爆款”让更多的年轻人认可了茶,也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争取和培养了新一代茶人。但对整体气质偏向保守的陕西人来说,能够跟得上风尚且很难,能创新引领风气无疑还比较困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四,茶++模式为茶产业赋能。

茶产业和外围产业(茶旅、康养、游学等)相结合,激活了陕茶的发展,为陕西茶产业赋能。如勉县漆树坝镇茶王山的“三茶云舍”,利用茶园的生态优势,利用茶旅促进茶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如紫阳县2023年通过了“紫阳茶香宴标准”,发挥紫阳汉江段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旅游民宿产业,推出“汉江宿集”品牌项目……这些措施对于拓宽茶叶消费方式、延长茶叶产业链、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都能起到积极作用。然而,考察过程中,我们明显发现,作为省会的西安和陕南的汉中、安康在旅客数量等多个方面存在清楚可见的巨大差异,如何引流,将西安、成都、重庆甚至全国的客人吸引来,陕南茶人还需要更好的设计,包括路线、内容、体验等多个方面。


[1] 《一叶一世界 陕茶绽“新颜”——委员建言助力我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http://www.sxzx.gov.cn/dsj/wyta/57903.html,2024-05-21。

[2] 《福建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超1500亿元》,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2318445607980198&wfr=spider&for=pc,2023-11-12。


  
上一篇王雅清:陕西茶产业现状,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羅際鴻:陝南茶區考察報告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