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中国茶与茶文化研习路径问题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分组讨论中的发言稿)
王芳 贵州民族大学茶与茶文化研究院
各位与会的专家学者: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第二届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大会组委会给我这个讨论发言机会。我提交的论文题目为《陆羽<茶经>思想对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意义》,文章具体内容已在论文集上,在此不赘述。我今天主要想结合《茶经》以及文章部分内容和大家聊一下中国茶与茶文化研习路径问题。
现在茶文化研习普遍存在研习次第颠倒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在满足基本生活条件后,开始寻求生活的宁静和优雅,于是开始学习茶道。中国人是不轻易言道的,在吃喝玩乐诸事项中,唯茶可以入道,唯茶可以行道。但大家都知道,习茶时,从“术”上升到“道”,那是很不容易的事。首先,你要对茶是什么?茶是怎样生长和制成的?茶应该怎样冲泡和品鉴?你与之接触过程中有些什么样的体悟?等内容有所了解和感触,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觉悟与茶相关的一些具象行为背后的意识心灵层次的抽象意义,这些抽象意义可以是对术的概括总结,也可以是对宇宙人生根本实像的领悟,即领悟茶之道。但现在我们去研习时基本都是直接从茶艺或茶道开始学习,很少建立在精通茶的种植、制作和冲泡等学习根基之上,这种研习路径下习得的茶艺和感悟的茶道精神应该是有失偏颇的。所以个人觉得要进行茶文化的修习研究应该首先精茶,也就是建立在懂茶的基础之上,茶道的感悟则是在精茶和茶艺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心灵体验。
现在有很多做茶文化研究的人也不懂茶,从自己认知角度对茶文化过度解读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样我们的茶文化的研究成果就会显得虚空,对现实社会起不到真实的利益作用。就像现在的茶艺越走越偏,茶艺不是调制高质量茶汤的技艺技法,而是沦为花式茶歌舞表演,导致大众对茶的误解和却步。这都是想当然对茶文化进行研究和表现的结果。
下面再看看贵州。目前全省茶种植面积已为全国第一,2017年统计的数据是700万亩,产量是30多万吨,但产值与浙江、福建比起来不算高,这主要因为缺少品牌附加值,需要以茶文化来提升。其实贵州茶品质非常好,这一点陆羽在《茶经》中是做了首肯的。他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南方主要指中国的西南,是茶的发源地。贵州就正好地处西南。现在我们在贵州还能够找到很多上千年的古茶树,这是非常珍贵的。据考证,江浙、福建等省栽种的茶树也是从云贵引种过来的。1980年贵州晴隆县出土了迄今唯一一块距今100万年的茶籽化石,证明“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云贵”,贵州是茶树的原产地。除此之外,贵州还有非常厚重的少数民族茶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之前贵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欠发达、欠开发,这些原生态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都得以保留且不被外界所知。当前,急需从中国茶文化和本土茶文化中汲取原始力量,助力贵州茶产业发展。陆羽《茶经》堪称我国第一部茶文化百科全书,同时也是茶道美学的集中体现。还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构筑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故《茶经》被历代茶人奉为经典。《茶经》主要通过茶来表述恒久不变的自然之道,呈现了众多深邃的茶产业茶文化思想,是一部普及茶科学,传播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的杰出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与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所蕴含的茶的科技与人文思想对现代茶产业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所以这次我们就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希望从《茶经》中汲取一点经验,能对当前茶产业特别是贵州茶产业发展有所意义。
我认为陆羽写《茶经》是建立在他对茶的整个种植、加工以及品饮有很深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茶经》对我们现在如何去种茶,如何加工茶,如何去喝茶,如何借助茶来修行得道仍然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比如在种植方面,陆羽就讲,“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那么现在在种植方面,很多地方存在把农田,黄土拿来种植茶树,特别是农田改成茶田,这种做法对茶的内含物质有很大的影响,很可能因为农田土壤的肥料残留导致茶重金属超标。现在贵州40%以上茶园的土壤品质非常好,就是陆羽所说的烂石,砾壤,海拔也很高,常年云雾缭绕,出干净生态好茶。现在中国在茶叶种植上还存在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是,基本采取扦插、压条等方式无性繁殖。《茶经》主张的茶树的种植方式是“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艺茶即种植茶。不实就是不用种子种植。这句的意思说凡是种植茶不用种子,通常长得不茂盛且抗逆性较差。种茶的方法跟种瓜一样,一般种子种下去,长到三年左右才可以采茶。“茂”,《说文》解释为“草丰盛也”,我们俗语说“根深叶茂”,用种子的传统方式有性繁殖的茶树主根扎得深,所以才茂盛,利于形成自身的免疫力,抗逆性较强。1000多年后的今天,2010年全国茶树品种鉴定(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审)定通过的国家级品种123个,其中30个为认定的传统品种,17个为有性品种,其他为无性系品种。这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现代茶种植已经违背了陆羽在《茶经》里面所坚持有性种植原则,在茶产业大力发展助推下,我们的有性品种日渐灭失。贵州目前还有很多本地特色有性茶树品种得以保留,如记载于清朝廷贡茶册的务川高树茶、贵定云雾茶,黔湄苔茶,另外还有都匀毛尖团山群体种、石阡苔茶种都是较为知名的有性良种。下一步需要对其进行研究、推广和种植。对于茶园生长方式、光照要求,《茶经》说“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他认为野生茶或生长在山野里的茶叶比人工茶园茶品质好。同时强调“阳崖阴林”的生长环境生长出来的茶品质较好,对人体健康有利。“阴山坡谷”的茶因为终日不见阳光,茶性属阴性,寒凉,人长期大量饮用后会导致“性凝滞,结瘕疾”,即长年累月喝,可使胃等身体器官寒而又寒,得结块的病,接近于癌症。目前全国茶叶种植较少参考“阳崖阴林”的标准,大部分是成片标准化种植。因此有些人说喝了茶喉咙会痛或者影响睡眠,其原因除了茶叶可能农残超标、腐败变质不干净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这些茶茶性极寒,气韵紊乱,影响人体正常运行。因为有些茶长在阴山坡谷,生长过程中寒凉之气被吸收上来,如果又遇雨天采茶,生产者为了提升产值,在制作过程多采用空调吹干制茶,违背了《茶经》强调的“阳崖阴林”种植环境要求以及晴采、日成,采用晒晾法去除茶叶中多余的寒凉之气的加工方式和原则,所制茶品就出现了上述性极寒,气韵不符合阴阳平衡变化的问题,饮用后,会出现刺激、寒凉的身体感受,长期饮用,性滞,会得寒症。今年我写了一本书,叫《茶的概说——为爱茶人打开茶的世界之门》,里面讲到茶叶加工时,主要以讲原来传统工艺制茶法,因为传统工艺能避免以上很多问题的发生,比如岩茶通常会采取毛火、吃火,即用炭火来焙,或在太阳下灸晒,把茶中的多余寒气去除,茶性因此很温和,符合阴阳变化,是促进人体气脉平衡运行的可入药茶品。这些原则方法《茶经》早已写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们应该实践先贤陆羽的这些思想,才能制出真正好茶。当前整个茶产业大部分都是机械制茶,传统制茶方式和制茶思想都不被采用,这同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茶经》八之出列出了好茶、名茶的主产区,并对各自产区的茶品质进行了等级评价,利于人们在进行茶叶的市场选择时从产地上整体把控茶叶的原产地品质。由于从唐至今,经过了漫长经济发展时期,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土壤改变剧烈,陆羽所亲自走访评定过的优质茶区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不产茶。陆羽虽未到过贵州,但他品尝了贵州茶,所以《茶经》有云:“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贵州目前正大力发展茶产业,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贵定鸟王茶、湄潭翠芽、石阡苔茶等绿茶品种品牌异军突起。贵州遵义红、普安红等红茶闻名遐迩。由于此茶区处于古老的西南茶区,为中国的版图上绿色植被最为丰富多样的地域,且基本未被工业开发利用,土壤原始成分得以完整保留,青山绿水和自然清新的空气给茶树提供绝佳的生长环境,这一区域将是未来中国高质茶的主产区。
以上都是从《茶经》得出的关于茶的种植、加工和品质选购等方面的思想和原则,这也是陆羽对中国几千年茶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思想提炼,对我们“精茶”(即精通茶)极具指导意义,对现代茶产业发展也极具指导意义。另外《茶经》还有关于茶艺方面的全面深刻细致阐述,主要告诉人们通过对择水(火)、备器、煮茶、饮茶方式等技艺、技法的熟练掌握,达到对“茶艺”的理解和体悟,进而上升到茶道的精神世界,做一个精行俭德“嘉”人,即美且至善的人。其实,除了唐代的《茶经》外,宋代的《茶录》、明代的《茶疏》等古典中国茶著作都要求习茶之人遵循“精茶、茶艺、茶道”的研学体系,以心统摄,逐级而上进行修学研习,可以得茶的至味和至道。真心希望每一个爱茶之人都能从心出发,沿此修学路径,通过不断实践和感悟,到达茶的清净美好世界并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