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清:重庆茶文化考察报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2023年8月20-27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举行了暑期茶文化考察活动,本次考察的目的地是重庆市,考察组一行先后到访了永川区、巴南区、綦江区、万盛区、南川区、万州区、奉节县。其间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经济作物处、重庆市茶叶研究所等机构负责人座谈,走访了十余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实地查看了近十处茶山茶园,对当地茶业历史和现状、茶文化的今昔演变都有了初步了解。本次活动得到了重庆市农委、重庆市茶科所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从今日起,我们陆续推送考察组成员撰写的个人考察报告,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九江学院文学院教授。敬请关注!
重庆茶文化考察报告
第一, 重庆有好茶,好茶在山城
重庆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虽然体量不大,产值不高,但有极为广泛的茶文化基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口优势。
到重庆考察,既是故地重游,又是新角度新思维。我对重庆茶的认知最多来自八十年代的茶馆记忆,记忆里当年的重庆茶馆爱喝花茶和沱茶。我个人认为花茶在很多爱茶人那里是处于鄙视链的末端的 ,一来花香遮盖了茶香,二来做花茶的茶叶一般都不太好,市场上还有不良商贩用人工香精代替花的做法,也严重影响了花茶的声誉。不过我曾经喝过的一款重庆的茉莉花茶,牌子都不记得,朋友送的,包装严实我琢磨了一会没有打开就搁下来了,一搁就是十多年,没有丢就因为那盒子特别漂亮,后来有一天没事用刀子撬开了,试喝一泡,十多年的岁月并没有减轻茶的花香气,而且因为岁月的积淀,尽管是绿茶也增加了顺滑的口感。花茶(绿茶)的保存时间是个科学问题,想到喝过的潮汕王老师带来的一款60年的绿茶,很多人表示怀疑,认为60年会炭化,这个60年具体真不真实也不可考,不过我的经验,有的绿茶只要保存条件合适,也是可以喝的。比如那款十多年前的重庆茉莉花茶,我喝了,花香浓郁茶汤清澈顺滑,也算是意外的惊喜。这就是我对重庆茶叶的印象,在脑海中,重庆人虽然爱喝茶,但没有叫得响的茶叶品牌。
短短几天的考察,却颠覆了我的固定认知。也对重庆茶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比如重庆有很多著名的茶叶品牌,重庆茶馆除了喝下关沱茶以外,在50年代以后也喝重庆沱茶。它们还拥有叫山城沱茶的沱茶品牌。
我们在重庆走了很多个茶山和茶企,有国家级龙头企业,省市级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国企和民营茶企,从永川到奉节,除了城口秀水酉阳等地没有去,别的都转了一圈,具体的数据我没有重点关注也不准确,总的来说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一是很多体量很大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茶不是主业,除了茶,还有水果中药材和蔬菜等特色产品,也有茶旅结合的文旅产品等,一般只做茶的茶企的产值不高,产量也不高,产能有过剩。大多数茶企一般只能以销定产,茶产品以春茶为主,有实力的茶企依据过去的基础做部分原料茶出口。很多企业实际上处于产能不足的状况。很多茶企正在拓展新品种,比如夏秋茶做红茶等茶品,以提高产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从销售渠道来说,春茶主要供应重庆市场,线上和平台的外销占比不大。
我们在考察的茶企中,也有引进外资从事茶叶种植和加工的茶企,他们的茶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有一个重要的销路是外地著名茶叶品牌的原料茶,因为重庆的巴渝特早在茶叶采摘时间上有优势,这是重庆的优良品种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决定的,比外地茶种上市早,两会召开的时间,大多数地方还是春寒料峭,重庆的巴渝特早就可以拿到两会,虽然产量不高,确实是比较有优势。这是值得挖掘的宝贵资源,可以打时间差获得较大的收益。在茶叶品种上,除了本地川茶种群,也大量引进外地优良品种,在重庆的生长条件下获得了外地没有的独特味道,比如富硒,比如高山云雾等,茶品质比原先的茶种有改善,这个问题需要茶叶专家去研究拿出信得过的数据。
第二,茶企的品牌意识,这是重庆茶区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
重庆各大小茶企都注重品牌建设,高速公路和乡间公路,城市的广场和网红打卡地,茶叶品牌的广告铺天盖地,四处可见,各种品牌都有良好的品牌推广意识,重庆的茶馆,也在主推本地品牌。这种品牌意识更多来源于市民对本地茶的认可,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可能与政府的推广不在一个频道上。这既是重庆茶企的一个群众优势,又是重庆茶企的不足。我们没有证据证明政府不重视茶叶品牌建设,因为本身的群众基础足以让各大茶企在品牌建设上见成效。比如我们在南川金佛山,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说,本地茶农种植推广南川大叶茶的积极性很高,这是市场让农民获得了收益尝到了甜头,茶农对茶品牌的意识是一种有意识的追求。
政府在这个市场行为中怎么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了解的资料不多不能随便乱说,但在我们的考察中,当地基层干部和茶企对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有诉求。这是基于重庆山地多耕地少的现状提出来的。重庆直辖以后是最早改农业人口为居民人口的城市,人多地少,所以在18万亩耕地红线政策上,重庆承受的压力不少,从退耕还林到退林还耕,改经济作物为粮食等政策上,重庆面临的困难可能比平原地区大,他们要解决的是农民种粮食积极性不高的压力。事实上在比较少的耕地上获得比较好的经济收入是矛盾的,种茶这种经济作物是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让乡村留得住人。我们发现越是偏远的山区,空心村现象越严重,年轻人都要到城市打工,农业人口老年化,农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断代的问题是真实存在的。退林还耕客观上导致土地流转后茶叶种植面积不能扩大,也导致引进的外地茶企在扩大产能上举步维艰,基层希望不要一刀切的呼声很大。我们在奉节茶山考察的时候,看到茶地里套种有非常茂盛的黄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茶企负责人说这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说明我们的政府在出台政策的时候,确实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条件出台不同的产业政策,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有利于产业发展。
第三,坚实的茶科研力量的支撑,是重庆茶区的独特优势
重庆茶产业除了品牌优势,还有就是坚实的茶科技力量的支撑。调查中发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几大科研团队在国内茶叶研究所中处于较高水平,茶科所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茶树遗传与育种、茶园生态系统建设与栽培、茶叶病虫害防治,茶叶机械与加工工艺的研究等科研工作。其研究水平在茶叶科研水平中名列前茅,让我们看到了西部茶叶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保证,从资料看也是成就喜人的。比如茶科所建所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上,选育国家级茶树良种13个、省级茶树良种3个,研发名优茶叶新产品60余只,创制的 "永川秀芽"带动了重庆针形名优绿茶发展,目前的永川秀芽作为区域性品牌在重庆影响力中名列前茅,茶科所的实验茶园不到一千亩,凭借品牌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效地支撑了科研的发展。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的另外一个科研团队对重庆茶产业推动上的积极影响,那就是西南大学茶学系的科技影响力。西南大学茶学专业源于抗战期间复旦大学在北碚的茶叶专修科,是1951年在吴觉农先生关怀下成立,属于西南大学的特色专业,在全国设置茶学专业的大专院校中是办学历史最长、学历教育层次最全的学科之一。西大茶学系在1986年获得茶学硕士学位点,2000年获得茶学博士学位点,现已成为具博士、硕士、学士授予权的多层次、多方向的重点高等学科,为重庆市一流建设专业。作为老牌的茶学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其科研力量有力地支撑了重庆茶产业的发展,西农也拥有自己的茶叶品牌,重庆西农茶叶公司的茉莉花茶在2013年中茶杯赛上荣获特等奖。在重庆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四,重庆的茶馆经济和茶文化的影响力是重庆茶的地标名片
重庆的茶馆文化兴起于何时?这就像川菜和火锅兴起于何时一样有意思。我无意做这个考究,在巴渝地区,民国时期的茶馆已经遍布大街小巷,重庆茶馆大致可分为社会、行帮和普通三种类型,社会茶馆就是“行走江湖”的“袍哥”茶馆,行帮茶馆主要是各行各业做生意的场所,能充分发挥茶馆的“吃讲茶”功能和买卖议事等职能。普通茶馆则是满足平民百姓的休闲娱乐要求。这类茶馆拥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是烟火气的重启码头文化的载体。卖香烟洋火瓜子花生等小吃的小贩随意穿梭,为茶客提供服务,茶馆还可以向市民提供开水、洗脸洗脚等服务。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陪都的政治功能丝毫没有影响茶馆的生意,以至于蒋介石批评“假使重庆人把坐茶馆的时间,用在革命事业上,则中国革命早已成功”之言,当时的国民政府因茶馆的公共舆论空间的特点,在通过书报审查制度管控舆论的同时,将茶馆列为特种经营场所,予以各种限制。 在重庆的共产党也充分利用茶馆功能,宣传革命理念,在抗战初起,陪都延续“街头剧”“活报剧”等话剧形式,推行“茶馆剧”。《新华日报》和进步戏剧界青年充分利用“茶馆剧”宣传抗战。剧作家胡绍轩创作《长江血》,被认为是茶馆剧的开端。茶馆剧扩大了《新华日报》影响力,有力地支持了抗战。
自古以来重庆为长江上游最大的商业城市,来自剑南、川西、康藏,或滇黔秦楚吴越闽豫的商品在此交换,并围绕其产生贸易、餐饮、服务、运输等行业,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重庆茶馆以西南所产茶叶为主,这也是当年“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云南下关沱茶在重庆茶馆独霸天下的原因,云南沱茶因其耐泡自然得到茶客青睐,不过有一个问题我没有搞清楚,就是当年重庆的茶馆为何不欢迎女茶客?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中国社会的公共空间是一直排斥女性参与的,茶馆三教九流云集的公共性,自然没有女性参与,直到八十年代,我的那些川渝地区的女同学都是不进茶馆的。
如今,茶馆依然遍布重庆的大街小巷,其中开了五十多家连锁店的“苗品记”是重庆茶馆的代表品牌,苗伟先生在重庆以丰富的茶馆文化为依托,创建了新中式都市茶馆连锁模式,致力于茶叶、茶器、茶馆以及茶空间设计、茶生活美学、茶文化教育等文化经营项目。在开埠遗址公园的苗品记茶馆里,苗伟先生谈到他打造适应城市现代人的茶馆,他的茶馆依托重庆名茶,强调“五觉体验”,让茶客在茶空间里连接历史和当下,感受重庆文化的深刻内涵,他的经营思路和文化追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苗品记立足重庆的好茶品牌,通过打造永川秀芽的品牌,以中国茶吸引时尚年轻人群和都市精英群体,打造具有当代审美意趣的中国茶文化城市客厅。如今的苗品记不仅仅是吸引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而且成为了重庆茶馆的一张文化名片。他主推重庆本地茶,也表现了重庆人对家乡茶家国情怀。
在重庆的大小茶楼,有意识地主推本地品牌,在全国是不多见的。除了在云南以外,并不普遍。我们在考察中,常常被重庆的茶馆和茶人所感动。比如在南川,我们拜访了改制后的重庆益丰茶叶有限公司,益丰总经理赖先生谈到他们的品牌战略,就是传承山城牌重庆沱茶这一历史瑰宝,立争使用重庆本地大小叶种茶资源,依据其一直保持着金奖沱茶的精髓的特殊工艺,打造从原料到品牌都是重庆味道的山城沱茶。他们这种有鲜明品牌意识的品牌战略,显示了重庆这个生机勃勃的城市的创造力。据赖秉坤经理介绍,他们还将以山城沱茶这一传统品牌为基础,利用重庆网红城市的名片,把山城沱茶打造成另外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把山城文化与沱茶文化结合在一起,重新搽亮重庆沱茶这一传统品牌。赖总谈起营销和品牌显得雄心满满很有想法。他年轻有为,充满活力,能敏锐的抓住机会,代表了新一代茶人的胸襟和活力。他们代表的是重庆茶产业的未来。
对重庆茶区的考察匆匆结束,我们对山城茶文化的思考和学习才刚刚开始。这个年轻的直辖市,正是以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地方姿态展示了他们独特的茶产业,以及独特的茶馆文化。我们说,中国茶的未来在哪里?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活在大街小巷,热在市井和人群,只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和传承,才是中国茶的明天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