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周瑞春:于茶汤中天地与归:学茶笔记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周瑞春博士是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后起之秀,他在自身专业方向研究之余,参与到茶哲所各项工作之中,并由此而触茶、爱茶、习茶、痴茶。在进行茶道哲学理论探索同时,他不忘实践求真知,自费参加了许多茶艺、茶道课程,尤其是以大益职业茶道师初阶、二阶、三阶为契机,加速对茶性、茶理、茶道的认知体悟和实践反哺,成为我所第一个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资格证获得者。相信他本着“茶童”之初心,敬茶、惜茶、习茶、爱茶,缘茶而友、见贤思齐,在茶道哲学学术之路上会走得更加稳健。


于茶汤中天地与归

周瑞春 

2019年4月至9月,我报名参加了大益职业茶道师初阶、二阶、三阶培训课程,幸运通过诸环节考试,依次进阶取得了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证。李萍教授嘱我撰文谈谈习茶心得。原本觉得自己只是茶门外一后生茶童,面对前辈茶人从来都是在角落中呈星星眼状默默仰望,谈心得怕见笑于大方之家,然亦觉习茶以来对茶的敬畏与痴迷日甚,聊作记录权且自我激励也未尝不可,倘若能与众茶友分享心中奉茶欢喜一二则更是茶缘茶福。言必信行必果,既领了作业自然要勉力完成。适值国庆7天乐,看朋友圈普天同庆、同一个梦、热泪盈眶者众,处处盛世欢腾景象,然我生性喜静、不合时宜,反生寂寥,遂干脆躲进小楼闭门关窗、洗尘坦呈、投茶品茗,铺陈絮叨,完成作业。是为记。

 

一、缘起

如果说有一种百姓日用之物,能在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孕育和滋养着国民精神,那必然是“茶”无疑了。在江南,客来奉茶是成俗。即使是日常饮水,倘若饮热水,也是必须加放茶叶的。如果单纯按照喝茶的时间跨度及频率来看,我应该算是“老茶客”了。不过,真正开始从喝茶转为品茶,以至于到好茶、爱茶、习茶,我还只是于茶门外徘徊一茶童而已。

凡是机缘,无不和合。数年前游子回乡,于梅妻鹤子之地栖息,时恩师恰在勠力茶道哲学研究所诸事,以我略知IT事每每信任咨询,我亦由此接触茶、茶道、茶道哲学诸意涵。及至回母校又一次攻读博士学位,更是近水楼台,在茶哲所学术交流平台得以聆听诸多茶界学者大咖思想精髓,结识许多茶者茶人,闻道、解惑之余,亦被茶者精行俭德之风尚所感染,愈发心向往之。

于茶门外向内张望,无知者无畏。于是乎,在恩师督促下,陆续写了一些习茶文字。对茶道哲学何以可能,也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纸上得来终觉浅,随着纸面的铺陈,也越发认识到自身对于茶作为“南方之嘉木”、天地之灵物的了解太过匮乏浅薄。做茶道哲学研究,岂能不以身奉茶、研习茶性?因茶哲所便利,我常随恩师到大益茶道院交流,对大益普洱茶渐生欢喜,也再一次撩拨了我探究这一片片叶子的真知热情。既已立下有生之年做一书童、一茶童的宏愿,眼见不惑之年将近,便更觉解惑时不我待,须不负绝佳机会好生习茶、潜心识茶。于是,当得知大益北京茶修中心举办大益茶道师培训时,我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幸运的是,几位茶修中心的授课老师皆为深谙茶性、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大益人,让学员们从茶叶知识、茶具茶器、插花艺术、茶席设计、茶艺功夫、茶叶品鉴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学习,我也顺利拿下了大益初阶、二阶职业茶道师证书。

人一旦有所好是很容易上瘾的,对茶的痴迷更是如此。于是,7月中旬我又报名大益职业茶道师三阶进阶考试。二阶进阶三阶茶道师考试,是需要经过拜师学艺的。得到大益茶道院三阶茶道师邢蕊老师的厚爱和钦点,我荣幸地成为了邢老师的“开山大徒弟”(且是同批次收的唯一一个)。于是乎,三阶进阶之路便由此开始,不能退缩了。

e0a230f8983b48bf293087af6eca5115.jpg

(图1:拜师学艺)

 

二、习茶

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即使在大益体系内部也是十分荣耀的“头衔”,因为三阶茶道师进阶最重要的一环是“论茶大赛”,而每年的论茶大赛,则是大益人华山论剑的重要赛事。

所谓“论茶”,是从20款比赛用茶(10款生茶、10款熟茶)中随机抽出3熟3生,共6款不同的茶品。晋级选手在指定时间内(一般是30秒审评干茶、5分钟冲泡出茶汤)通过对干茶、湿茶的体型、色泽、香气、汤色、滋味、叶底等进行审评,判断茶样的唛号、批次。每完成3款茶品审评后,提交一次答题卡。6款茶品审评结束后,现场公布答案。为奖励员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茶技能,大益论茶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论茶及茶席设计年度大赛冠军的奖金一度高达现金30万、50万、宝马车等。除了物质激励之外,最重要的是敢于上论茶大赛才是对自身作为茶者实力的自信表达,得到大赛名次也是对每一个大益人习茶技能的最大肯定。


 茶叶知识、茶道理论及茶席设计我曾在一阶、二阶有所学习,加之在茶哲所的日常研习积累,我并不十分担心,唯一担心的,便是真正考验功夫的论茶。要在10款生茶、10款熟茶中随机抽取3生3熟,且要保证至少答对4.5款(仅答对唛号没答对批次得一半分)才有希望达到三阶总体分要求。在接下来的2个月时间里,我在繁忙学业之余便往返于大益北京茶修中心和人大之间,读茶书、看茶样、品茶汤、研茶性。8月初,有幸作为参会人员提交论文参加了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聆听众多茶界前辈学者、专家茶人茶思茶悟,参观大益勐海茶厂、茶叶生产基地,更是让我对茶作为“南方之嘉木”的自然属性、作为“精行俭德”的人格精神属性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b2b7661b11206375ea7b5a1399af49fb.jpg

(图2:参观茶厂、茶叶基地)

 

茶道院徐学院长、高飞燕老师、杨汝民老师、王雷博士已是十分熟络,给予我诸多指导、帮助和支持。师父邢蕊老师则更是不时督促我抓紧练习勤看茶样。承蒙大益北京茶修中心三阶茶道师秦娴老师、倪渐敏老师照顾,又许我与她们此次招收的弟子们一起习茶。两位老师对大家一视同仁,对我这个非大益科班出身门外汉多有照顾,每每面授机宜,使我获益匪浅。

cff48c5aecb61ca950f75a1735496822.jpg

(图3:日常习茶)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有了诸位师父的指点后,加强自身习练才能加深对于茶的辨识记忆。为此,我也结合茶哲所研究任务,加强对茶文化、茶道哲学相关领域的文本涉猎,强化读书思考,结合论茶考试,提升文化记忆联想。

347c8e5c589f8796d9d13be3613f4c01.jpg

(图4:儒释道与茶)

 dd81ff56a5985d6c384756aea1376abe.jpg

(图5:研习典籍中的茶文本)

 

三、进阶考试

 

2019年度大益三阶职业茶道师考试分为茶道理论答辩、笔试、论茶、茶席设计等四个环节,设了勐海、昆明、北京、上海、西安、东莞等6个考点,共计460余人。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论茶只是作为进阶三阶的考试环节之一,并不是往常意义上的“大赛”。将论茶下沉到二阶进三阶的考试中,也足以说明对于茶本身的辨识,成为考量茶道师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

这次的进阶我被随机排在了第一个。很多学员私下都不喜欢第一个,认为既需要早起,不能有更多时间看前面人情况及时调整准备,也往往会因为第一个评委打分心里尚没底,相对给低分概率大。但是我倒是很高兴。因为第一个考试结束就可以离开,不会影响我一整天安排其他事情。而且,我相信评委比较善良公正,主要还是看自己真实发挥。根据进阶考试安排,第一天是理论答辩,第二天上午是笔试下午论茶,第三天茶席设计。理论答辩,我抽到的题是如何理解茶道技艺。论茶环节,北京考区抽到的生茶是7542<1801>、光阴<1401>、旺财<1801>,熟茶是V93<1701>、7562<1601>、金针白莲<1701>,应该说都算是比较幸运,因为这几款茶都属于比较好认的茶。茶席设计环节,我抽到的主题是“端午”,所以在设计茶席时,我以端午文化传承为基调,选用了大益生茶“传心<1901>”,席名即用“传心”,寓意文化传承、传续。相对来说,在茶席阐释上,我基础还算比较扎实,所以过程比较轻松。比较占便宜的是,由于此次茶席设计允许学员自带器具,所以我提前诸方寻求帮助,准备了茶具、花器。这一点上,得到的帮助不逊于许多主场作战的大益员工。实在心存感恩。

  

从7月初报名三阶考试到9月底考试结束,历时近3个月。我结识了许多大益各部门的新朋友,吴远之先生提出的“惜茶爱人”大益精神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显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茶修中心崔月腾老师这次是第二次报三阶进阶考试,每次她都会把自己费心费时整理的笔记贴到群里,与大家分享。群里其他学员小伙伴们也都会经常互相交流习茶方法、互相“夸夸”鼓劲。在最后一次集中习茶结束回校的路上,听着音乐,清风拂面,原本苦于学业论文压力之情绪一扫而空,我忍不住在茶哲所新媒体群里发信息“每次练完茶我都觉得好幸福好饱满”。这种因茶而生的幸福感、饱满感,自我习茶以来愈发强烈深刻,继而宁静隽永。

 

四、于茶汤中天地与归

英国中世纪神学家威廉·奥卡姆曾提出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指出对同一理论或一命题的论证最简洁者最有效。这一原理后来逐渐在应用中被百姓日用化,成为人们对待生活的一种基本态度——简单才是真。这么简单一句话,看似简单,却不易做到。尤其是随着现代性发展,身处都市丛林的我们时常会被无休止的忙碌和繁复所裹挟,时刻在追求简单,却发现陷入无尽的时空漩涡之中。于是,我们开始思考,时间都去哪了,忙碌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意义何在?这种对于慢节奏、闲暇生活的期盼,成为人们对安逸生活最初梦想的共同“乡愁”。

群鸥碌碌知飞行意义有几。于人而言,时间与空间则是最为真实的尺度。尽管自视为万物之灵长,然而,由于肉身的沉重和灵魂的不可知,人总是容易被时空洪流裹挟,时常处于随波逐流、茫然孤寂的人生扁舟之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在草木间觅道法自然之径。“南方之嘉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之茶,大概便是人们在时空涤荡之下、于天地之中觅一灵秀之物以自足的悲美选择。源于神农氏“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的药食之茶,随时空转移向日常饮用、待客交往转变,茶的饮用方式也从煮茶、煎茶转为点茶、泡茶,在茶汤的化繁为简之中,茶之滋味、品味、真味得以彰显。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耕夫走卒,饮茶者得以将时间和空间纳入到一碗茶汤之中,其色或明或暗、或清或浊,其香或扬或平、或沉或新,其味或厚或薄、或醇或异、或鲜或钝……在饮茶悟道之时,主体之“我”将对自然、他者、社会的生活态度、人生哲学注入到茶道之中,实现了人道与茶道的融合,以“无形”的茶道代替“有形”的人道。在此过程中,原本受时空限制的肉身之“我”得以消解,而作为精神底蕴之“我”则融入到茶道精神世界之中。

置身现代都市丛林,在十字路口徘徊张望,过往行人步履匆匆、形容枯槁,每一个人似乎都被卷入与时间和空间的角力之中。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处于无限性时空流变中的有限性个体,时常陷入一种失去方向的迷茫之中,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身份归属成为每一个个体的时代之殇。天地之间,吾谁与归?于是,茶人们开始了精神家园的的认知寻道之路,以茶修身、以茶观人、以茶相交,在喧嚣中辟一静处,在啜茶须臾之间人与茶融合、与天地相交、与时空一体,感受时空的“瞬间永恒”。此心安处,即是吾乡;茶汤之间,斯人与归。至此,现代人在当下追寻人生应然之境的“乡愁”亦于一杯茶汤中陶然忘机、豁然忘忧、怡然回乡、天地与归。

  
上一篇王维毅:心在茶中行走
下一篇东京的茶店之一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