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张耀南: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上篇)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第三个问题,我讲的是不是水货?

引论这部分,我还得回答第三个问题,我讲的是不是水货,有没有认真准备。我可以跟大家说,我是有基础的。我在23年前就出版过一部小册子,叫做《水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ISBN: 9787501732555,出版时间为1995年3月。这是当时为赚点稿费写的这本书,十几万字。

这部书有什么价值?有没有价值,当时是看不出来的,只是我们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我们看出来,这本书在水文化这个领域出现的非常早。这是吴蔚《中国水文化》总结的,他排在第一的,就是我们这本书,后面才有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郑国铨先生的《水文化》,1998年4月出版的;然后才有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水云先生编著的《中国山水文化》,2001年出版;然后才有吴蔚的《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所以我们做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因为你不知道这件事情有没有历史地位,不能在我知道(它)有历史地位后,才去认真。我们回头看,发现我们那本《水文化》,是有历史地位的,不管它怎么差,它在时间上是比较早的作品,研究水文化最早的作品。

    它讲些什么?当时就是把一些诗歌——那时候我喜欢诗歌——把一些诗歌集中起来,分成这么几个部分,像水与失意、水与归家、水与漂泊。然后讲到水与心境、水与爱情、水与友情、水与怨愁、水与年华,接着是水与豪杰之死、渔父与理想人格、水与神话典故等等。大致上就是把中国的一些材料集中起来,整理一下,因为人家没有整理,你整理了,就成了一个东西。你说有多高深的理论,没有,但是做的工作比较早。

21年前,以前面那本书为基础,我又出了一本书《文人临水》。这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了一些东西,重新做了编排。这书是1997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书倒是层次不错,季羡林先生写序的一套书。这本书比前面那本书厚一些、字多一些。我在网上找了这两张书影,大致上有个直观的感觉。

这本书想说什么?这章叫做诸子临水,谈到了孔子、孟子、庄子,罗列了诸子关于水的论述。下面这个诗人临水,与前面那本书差不多,包含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加了一些新的东西,第六章是关于神话的。第七章是关于《周易》里面的水文化,这是新加的东西。第八章讲风水学上的水,也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是这本书的基本架构。


30fb486f9495b89893cc8f0e4a9f2e18.jpg

21年前,1997年,我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水观: 孔孟庄别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3) :25-31。想讲一个什么东西?就是讲孔子、孟子、庄子,这三个人关于水的思想。

他们关于水的思想,我当时提出一些见解。我说孔子是尚水之动,水之乐;孟子尚水之善,水之德;庄子是另外一个想法。我当时提出认为,孔子并不把水跟德联系起来。他把水跟智,智者乐水,水跟德他不讲。

水与仁德无关,这在孔子是很严格的。他讲“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不仅把“水”摆到了“山”之前,点明了“水”对于“山”的优先地位,而且把水与德作了严格的区分,表明只有“山”才有仁德,才有静、寿之德,水则只代表智慧(知)、动感与喜乐。不得意时,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乘桴浮于海”而不是“隐遁山林”,表明孔子对于漂流海外的水上远梦,有一种特别偏爱,而在风貌上与其先贤,如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叔齐等,有了重大区别。

谁讲水跟德的关系呢?是孟子讲的,孟子讲尚水,是讲水的善、水之德这一套。“水而有德故君子乐之”一类观念,是孟子奠基的。孟子尚水、乐水,是尚水之善、水之德,乐水之善、水之德。孟子讲“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通过咬定水有向下之定向,而咬定人性之善为本有;他讲“观于海者难为水”,是为了说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以水喻德;他讲“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是为了说明观人必观其行、必观其效,同样亦是以水喻德;他几乎不讲“山”,只因山无本无源,无以表现其有本有源之德;他将伯夷隐遁之地从首阳山移至“北海之滨”,将太公隐遁之地从小小渭水移至浩翰“东海之滨”,正体现他为了表达水而有德之论理而不得不修改历史之良苦用心。

那庄子呢?庄子讲水,主要是讲水之大,水之静。庄子一方面讲到水之大,如“南冥”与“北冥”,黄河与北海,如“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劣”、“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另一方面亦讲到水之静,如“长于水而安于水”、“人莫鑑于流水,而鑑于止水”、“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他讲的“静”与孔子所谓“仁者静”,有不同,他讲的“静”只是无为,只是顺情、只是不做作,完全不含道德的意味;他讲的“静”就是顺水之自然,水出亦出,水没亦没,不视水在自身之外;他讲的“静”是大者安于大、小者安于小,各显其能,各尽其性,既不相互贬抑,亦不相互艳慕。

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把这三个思想家关于水的想法做了一个区分。动、乐之水是孔子之水,善、德之水是孟子之水,大、静之水是庄子之水,从水观之一侧面,吾人已足见孔、孟、庄三哲之不同。以水观为立脚点,而判分其人格与性情之异,尚无人虑及。这恐怕是海内外自此方面立意的第一篇文字。

这篇文章,只是为“表达”而写,没想什么C刊不C刊。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要C刊,不然“没脸见人”。那时不是,只是当时有一个想法,想表达出来。

有没有反响呢?按照我们现在所谓的引用率,不知道该怎样计算。因为我们现在的引用率,不分正引用和反引用,你要想引用率高很好办,你骂人家,人家要反驳你,,他就会引用。所以这里面一定要注意区别,我们现在引用率不分正和反,这是危害很大的。

谁要是研究引用率的话,可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有正引用、反引用、合引用,还有阳用、阴用。阳用就是用了给你标出来,阴用是用了不给你标出来,还有阴阳合用,有的标,有的没有标的。

现在的引用率计算,局限太大了。如果我们从现在这个系统去检索,我们那个文章没有。可是我已经找到了人家引用的情况。

daee2e06a400e5dd101a6fe93d4dc9cf.jpg


陳忠信《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試論孔孟之水思維》——

大陸學者張耀南在比較孔孟水思維差時,認為孔子尚水之動,而孟子則尚水之善。前者大抵源自《論語》智者樂水之「智者動」,後者則與孟子以水喻性善有關。其說於早期儒道水思維比較研究上頗有創見,但作者以為孔子「智者樂水」非「水之德」之說,則頗有進一步商榷之處。就孔子思想內容而言,智者並非抽離於仁學之外。智者乃統攝於孔子仁德之下,且智者樂水,仁者亦樂水。兩者斷不可以二分法割裂之。

陈忠信先生,他是台湾学者,我一看他的说法,他这里的评价有正有反,后面他接着说“其说于早期儒道水思维比较研究上颇有创见,这是表扬;但作者以为孔子「智者乐水」非「水之德」之说,则颇有进一步商榷之处,这是批评。“就孔子思想內容而言,智者并非抽离于仁学之外。智者乃统摄于孔子仁德之下,且智者乐水,仁者亦乐水。两者断不可以二分法割裂之。”

他这个讲法是对的,我那个时候初涉中国思想,还不知道要成为道,就把它隔离开来了,实际上是割裂不开的。所以你看,这个引用才是真正的引用。可是这个引用,没有上到我们的检索系统里面。所以现在的评价体系,貌似公道,实际上问题很多。

11年前我编了一部书叫做《风生水起——风水方家谭》,署张竟无编撰,团结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竟无”,现在我把它变成我的字了,原来是一个笔名。这本书辑录林徽因等人批判风水的论述,不仅对中国传统中的风水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考查,而且用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了风水学的迷信成份和在生态学方面的某些积极价值。这几句是当时宣传用语。

我编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想到它跟茶道有任何关系。我准备这个课件的时候,发现它和茶道密切相关。所以李老师让我上这儿来讲学,我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把原来的东西跟茶道联系起来了:风水之道跟茶水之道,完全是一种道。你看当时编的时候,并没有这么想。

《风生水起——风水方家谭》这本书,他们做封面的时候,那几个字特别漂亮,风生水起,不知道从哪儿找出来的。讲什么内容呢?第一章讲风水的原理、原则,为什么都加一个批判?一开始是没有的,后来出版社加上的,因为上面不让出,非得要加一个批判,就加了一个批判。

2c1d64a95720715d14f70f522c21b53c.jpg

第一章风水原理与原则批判,第一部分是综论,综论风水原理与原则。之下是总体风水原理批判。总体风水原理,完全可以拿来让我们研究茶道。总体风水原理有:1.大地是个活的有机体;2.水道特征定于山之形状;3.几种颇为流行的景观类型;4.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5.福地要求藏风聚气;6.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并重;7.山环水抱是一种不自觉的“仿生”;等等。整个这套思想观念,完全可以拿来研究茶怎么种,可以用。这是综论的第一部分。

综论的第二部分是寻“龙”,寻“龙”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有:1.以四条大河划分龙脉;2.龙分很多种类;3.“四神砂”最为重要;4.山脉分类系统很成熟;5.寻龙先分九势;等等。我们经常讲我们是龙的传人,龙好像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一个东西,实际上并没有很具体的所指。这里风水中间的龙,就是大的山脉,中国有几条大山脉,被称作“龙”。龙分很多种类,“四神砂”最为重要,山脉分类系统很成熟,完全跟西方讲的不一样。这些寻龙的原则,也可以用来研究茶道。

综论的第三部分是察“砂”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有:1.砂山作用相当大;2.砂要求四合周顾;3.砂以光圆方正者为贵;等等。察砂的主要原则是什么?砂是大的龙脉之下的小山,叫做砂。砂的作用很大,砂要求四合周顾,砂以光圆方正者为贵。这是当时的一些原则、一些看法。再往下“砂”指山体,“龙”指山脉,“砂”是“龙”旁边之小山丘。龙跟砂有具体描述,什么样的砂好,也有具体说法。

“砂”指山体,“龙”指山脉,“砂”是“龙”旁边之小山丘。“砂”由“龙”之石头风化而成,是“龙”之附生物。风水学认为仅有“龙”还不能成吉祥之地,“龙”周围还需各种“砂”拱卫和呼应。无“砂”,“龙”就很难聚纳生气。故考察吉地,环绕四周之群山亦很重要,它们之位置、形态亦是吉地质量好坏之标志。“察砂”就是对吉地周围群山之考察。砂山以端装方正、秀丽为吉,而以破碎尖削、奇形怪状为凶。以“五行”观之:木形砂山,头圆身直;金形砂山,头圆足阔;火形砂山,头尖足平;水形砂山,头平生根;土形砂山,头平体秀。

综论的第四部分是问“水”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有:1.水道应迂回曲行;2.水性决定民性;3.吉地不可无水;4.水势水源水质三者优先;5.水宜源远流长;6.风水中的问水之法与自然水法;等等。问水的原则,跟我们讲的茶水,完全可以对应起来的。水道应迂回曲行,水性决定民性,吉地不可无水,水势水源水质三者优先,水宜源远流长,这是问水的研究,当时总结的也不是太一致,比较的粗糙。

综论的第五部分是找“穴”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有:1.山若作穴水自回环;2.穴位宜等间距分布;3.气现则成穴;4.穴分四种类型;5.寻找风水穴有标准步骤;等等。

综论的第六部分是望“气”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有:1.风分为八种;2.风与气相互联系;3.气论成为风水的核心理论;4.“望气”可以寻龙;5.“气”、“形”相辅相成;等等。气跟水密切相关。风分为八种,风与气相互联系,气论成为风水的核心理论,“望气”可以寻龙,“气”、“形”相辅相成。

综论的第七部分是尝“土”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有:1.穴土应坚实细腻如黄豆粉 ;2.从未被挖过的原始土为吉;3.斗土十斤为大吉;4.土为五行中最著者;5.土质决定水性;等等。用尝土的原则用来种茶叶,是一个非常好的原则。


综合以上所论,我们可以得到中华风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

第一款,山之两式:龙——1a;砂——1b。

第二款,水之两式:水——2a;气——2b。

第三款,土之两式:土——3a;穴——3b。

除去总论的内容,实际上有六项。这六项集中到三个问题:龙跟砂,都是跟山有关的;水跟气,都是跟水有关的;土跟穴,都是跟土有关的。所以我把这个标成1a、1b,这是跟山有关的;2a、2b跟水有关的;3a和3b是跟土有关的。这就是中华风水哲学的三款六式框架,居然如此完整。

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次准备这个课件的时候,回头去看,居然有如此完整的框架。这说明什么?只要你认真做,20年后你还会有用,因为整个中华文化没有变,文化的结构没有变。

综论涉及风水哲学总的框架。可不可以用这个框架,去分析到茶道?去分析茶叶、茶水、茶道哲学的框架。

一个茶叶的好坏是不是跟山、水、土三大要素,都有关?在什么样的山龙砂,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土之上,可以种出好茶叶?

不用说,只要是风水师给你勘定的风水宝地,一定可以种出最好的茶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风水师所指风水宝地,氧气要比周边的高,这个现在西方人可以用仪器测出来。那个地方,我们古人没有氧气的说法,可是他指的位置是对的。可不可以作为茶道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呢?我认为是可以的。


088b290532df427d6ca3a8bf6ff0e49b.jpg

下面是《风生水起——风水方家谭》的分论部分,讲的是风水鉴别问题。涉及“风水宝地”原理:1.天下山脉祖于昆仑;2.水自西北出东南为佳;3.择地应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等等。涉及阴宅佑阳原理:1.事死如事生;2.堪舆家以阴宅为先务之急;3.唐代依山为陵;4.宋代以“五音姓利”定吉位;5.明代重山川形胜之形法;6.清东陵防风御水;等等。涉及环境选择原理:1.人与自然共生共存;2.疆土之地理中心为上;3.山脉绵远为上;4.水融、水深、水曲为上;5.寻龙容易点穴难;6.宅基必求藏风得水;等等。

讲到风水宝地原理、阴宅佑阳原理等等,我们现在很多人还不明白为,什么我们古人对于把祖先埋在哪儿如此重视?现今之人以为,埋在这儿和埋在那儿没有什么关系,他们不知道阴宅佑阳原理。我们祖先认为,历代祖先都一直在看着你,他并没有远去,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不是西方人说的死了就死了。

这整个一套原理,我们可不可以借用于研究茶道?环境选择原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这是中国哲学基本的原则。疆土之地理中心为上,山脉绵远为上,山脉一定要像龙一样,多拐几个弯才是好地方。

水融、水深、水曲为上,我只知道我们小时候看的河,都是弯弯曲曲的,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把弯弯曲曲都改掉,改直了。改直了,这个河就死了。古人认为水曲为上,你看看我们人身体里面的小肠、大肠,它怎么不直呢?你说直好,它为什么不直?我们的肠道是消化吸收营养用的,它弯曲越多,吸收的面积就越大。一条河也是一样的,弯弯曲曲越多,它保佑我们的区域就越大。这些原理很多被我们忘记了,因为我们已经被西方科学给洗脑了。

《风生水起——风水方家谭》的第二章讲风水学的几个实例,第三章讲基于现代视野的批判与反思,第四章讲从风水学讲到中国人的大地观,第五章讲风水术语与方法,第六章讲风水学典籍,附录是古代“堪舆书目”。现代视野涉及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如李约瑟他们谈到的关于风水的理论。中国人的大地观也是非常科学,我们却认为是一种迷信。

这本书很厚,有70多万字,有附录,这是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当时有介绍,当时在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介绍,引用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的话说:“中国风水理论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等等之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重新考虑它的本质思想和它研究具体问题的技术,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风水理论分“形势宗”与“理气宗”两大派:前者“寻龙捉脉”,注重龙、砂、水、穴之相配;后者讲究方位、时辰等之吉凶占卜。

我们很多人相信李约瑟,却不相信他这段话。很奇怪是不是?到现在为止,中国大学的课堂上是绝不允许讲风水的。但是可以变通,你去到英国拿一个学位以后,回来可以讲。所以现在在大学课堂上,讲风水的都是在国外拿了环境学博士学位的人,是他们在讲。这是不是很奇怪,是不是一种“诡异的”学术现象?

李约瑟两派之说,有其局限。我们认为宜有三宗:重山,得形势宗;重水,得理气宗;重土,得尝土宗。风水理论,我们当时说分为“形势宗”与“理气宗”两大派,历史上讲的就这两派,形势宗跟山有关,理气宗跟水有关。我们刚才讲了它的六种情况,一定是有三款的问题。所以一定有三派。

所以我现在提出的观点是,我们的风水哲学一定有三派。三派是:重山这一派,发展出形势宗;重水这一派,发展成理气宗;重土的这一派,发展成尝土宗。这是我自己起的名字,历史上没有这个名字,一定是这三派,要么重山,要么重水,要么重土。当然中国人重山不是只讲山,其他都不要;中国人重水也不是只讲水,其他都不要。中国人只是侧重点不同,不会只讲一点的。


郭清香为什么叫尝土宗?


答:跟吃东西尝味道一样,只不过吃东西是用嘴尝。这是一个方面。它们共同的地理学基础,就是,不管两派还是三派,它都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学基础,他们共同地理学基础是:以气水与岩土之间相互作用之理及气水在岩土中运移之理,评判地象之优劣,选择通汇首善之地以为民用……因为“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国语》)。《国语》中间的话告诉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一定跟山、水、土有密切联系,而且只有跟它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成功。这是他们一套基本的理念。

根据这个理念,我想提出一个命题——“风水之道与茶水之道是同一种道”。这是我这次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准备这个课件时意外得到的重要收获。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提出另一个命题——“风水之道、山水之道与茶水之道是同一种道”。这里的山水之道,特指中国的山水画,画、绘画。风水之道、山水画之道和茶水之道,是同一种道。所以我觉得可以做一个课题,在李萍这儿申请一个重大课题——《茶水、风水、山水三道合一研究》。可以模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开展《茶水、风水、山水三道合一研究》,或《茶道、舆道、画道三道合一研究》,或《风水之道与茶水之道比较研究》

这个真不错。我觉得国家社科基金,就应该列这些重大课题。写《风水之道与茶水之道比较研究》,拿博士学位,一点问题都没有,特别是到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到那里拿一个博士学位绰绰有余。然后你就回来,之后就可以讲风水了。

如问“水”原则——1.水道应迂回曲行2.水性决定民性3.吉地不可无水4.水势水源水质三者优先5.水宜源远流长6.风水中的问水之法与自然水法等等——即可直接用于“问茶水”。比如水道应该迂回曲行,想一下,我们泡茶的水,直水就差一点,弯弯曲曲的水泡茶就不一样。(12点泡茶法:把茶水放到碗里面去时,撤到一边,加水时,一定要放到12点位置,让水慢慢流,不直接冲到茶杯里面是最好的。)水性决定民性,同样地,哪个地方的茶水,决定这个地方的人是狡猾还是很善良。“吉地不可无水”、“水宜源远流长”等等,这些理论,可以直接拿来研究茶水、茶道。

这是我想到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说明我这里来,是有前期准备的,我把它们梳理出来了。


  
上一篇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第二小组讨论发言精选
下一篇张耀南: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下篇)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