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张耀南: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上篇)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第二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够给水哲学下一个定义

我们哲学界的人,动不动就下定义。我反对这种做法。下定义是西方哲学的特色,不是中国人的特色。能不能下定义?我下不了,但是我们知道哪些是水哲学。

比如说管子说的: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官、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

菀,这个字有四种读音:“wǎn,yù,yǔ,yùn。”这个字是典型的音不同、义不同的字。中国人的文字里面,华字中,有表音字。表形、表音、形声为华字之三款。菀这个字就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就是音不同则义不同。

中国人的造字是三款:表形、表音、形声。刚好构成三款的框架,三款六式。我们讲“六书”,是六种造字的方法,归结起来是三款。欧洲的语言是什么样的文字?表音文字,它只是表音文字。

我们这里也有表音文字,我们这里读什么呢?我们就读第一个音吧,“wǎn”,“诸生之根菀(wǎn)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也,故曰:水,具材也。”

水哲学下不了一个定义,但是我知道“水,具材也”,这一定是一个水哲学的命题。管子往下还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我不知道什么是水哲学,但是我知道“水者万物之本原也”,就是一个水哲学的命题,他谈的就是水哲学的问题。

a12d0dbf17261637d9917180de5fdbd7.jpg


我也知道泰勒斯Thales讲的“水是万物的始基”,是一个水哲学的命题。泰勒斯很出名,管子没有他那么出名。泰勒斯在哲学史上被描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哲学家,并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都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吹上天了。哲学史上第一人,开创了人类认识的新时代等等,这个评价多高,我们读西方哲学史,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他。

我们的高中政治试题,是这样出的——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

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他们的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这题目害死人了。为什么?你出题的人,只给四个答案,可是这四个答案都不合适,我写其中任何一个都有问题;你至少还要给出一个位置,你学生自己写。出题的人怎么不想想,如果这四个答案我都不同意,怎么办。我自己有位置再写一个,这才像一个考卷。

可是,这四个,你说他们是唯心主义、辩证的、科学的、朴素的?都不是。所以我们高中政治课出题的人,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八十年代,就是我们上学那个时代,没有进步。

还有“也指出”那句,谁是“也”?我们看一下。

管仲出生于基督诞生之前,耶前723年,泰勒斯出生于耶前624年,管仲整整大泰勒斯100岁。你这个题目该怎么出的?应该说中国春秋管子提出来,古希腊学者“也”提出来。

怎么就看不起自己呢?明明是自己先提出来,却要躲在人家后面,低头当丫鬟。很多人反驳我,说时间上是早了100年,没有错,可是你管子呢,只是这么一个萌芽,管子只是一个思想火花。我把这叫做“甲午后时代诡异学术框架”。

这个“诡异学术框架”,充斥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我们看现在的教科书,全部是这样写的:管子只是一个前现代,人家就是现代;人家是科学,我们是前科学;人家是逻辑的,我们是前逻辑的。

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你说泰勒斯是现代,管子就是前现代?泰勒斯是科学,管子就是前科学?泰勒斯是逻辑的,我们就是前逻辑的?我想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没有自信,“甲午后时代”的没有自信。我们没有自信,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不只表现在一个方面的。我们连出一份考卷,都没有自信。到现在为止,中国人还是认为中国人的思想跟西方人比,比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这些思想都是前现代的、前科学的、前逻辑的。

这样的思维,是根深蒂固的。说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是没有经过近代科学的洗礼,没有经过工业时代。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好的思想,一定要经过工业时代呢?我不需要啊!庄子思想多伟大,不需要经过工业时代。

这张PPT是白板,表示我无话可说。对我们现在没有自信的这些说法和学术框架,我无话可说。除非习近平主席出来说,你要想改变这些人的想法,太难了,我不知道还要多少年。


  
上一篇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第二小组讨论发言精选
下一篇张耀南: “中华茶典中之水哲学——三款六式框架”(下篇)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