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哲学研究何以可能——李萍教授应邀赴贵州民族大学作茶道哲学学术讲座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2018年7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应贵州民族大学的邀请,在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大讲堂作了题为《茶道哲学研究何以可能》的学术讲座。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启勇教授、人文科技学院管理学部主任何丹教授、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芳教授同茶文化专业方向的8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这一茶道哲学的思想盛宴。
在讲座主题报告中,李萍教授从哲学这一概念谈起,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详细阐释了哲学不是什么和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李萍教授认为,哲学应归属于关注人自身的问题,特别是人对生命意义、生活价值和自身使命的理解的人文学科。因此,哲学是一门永远没有完成的学问,学哲学或讲哲学也就成为了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Figure 1:李萍教授作主题报告
李萍教授指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思想或意识,而非直接的物或现象,茶道可以是哲学分析的对象,但茶本身或饮茶活动都不能直接就构成哲学的对象,茶道哲学研究透过茶这一物质性实体的表面去揭示和呈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的精神性实体,茶道哲学研究要揭示出品茶、饮茶等背后包含的精神、气质、意识、文化等活动及其思考的本质。
Figure 2:认真听讲的师生们
就茶道哲学研究的未来走向问题,李萍教授提出必须防止“科学主义”、“反智主义”两个极端,要给出促进茶人思考并对一般公众也有助益的人文素养。由茶道而获取的人文知识是建构性的,饮者自己也参与其中,成为人文知识的共同生成者。在茶道中,天(道=知识)、地(茶=媒介)、人(饮者=求知者)三位一体,达到高度融合,这样的人文素养及其获取方式才是真正符合人文素养本质的方式,因而是最可取的方式。同时,李萍教授特别强调茶道哲学还要有学术创新,要能够用现代哲学的方法和体系来构建当代人的茶道哲学。茶道哲学研究既不能重复古人的经验性感受,更不能简单地附会现代商业性的功能主义,茶道哲学要说出道理,要重新梳理并打造中国茶道,同时为中国茶文化发展指点迷津,并引领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使之构成现代人类生活共同体的共识。
Figure 3:好思提问的同学
主题报告后,李萍教授就如何做好茶道、中国茶道是否可能形成类似于日本和韩国式的流派、学茶的好处等问题一一与现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并对同学们的美好未来给予了良好的祝愿。此次讲座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学术巡讲系列活动之一,宣传了人大茶哲所的工作宗旨及方向,有效传播了茶道哲学研究的理念,加强了与从事茶文化、茶道事业社会各界同仁的深度合作,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