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举办第二十讲哲学家茶座系列讲座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周瑞春/文 白佳音/图
11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举办了第二十场哲学家茶座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邹明华副研究员,作题为《论唐代中国茶道的形成一一从唐代诗僧皎然与茶圣陆羽的交往诗谈起》的主题报告。我所管委会委员、研究员原理副教授主持讲座,所长李萍教授出席活动,来自校内外师生、专家学者、茶文化爱好者等20余人聆听了讲座。
原理老师向与会者介绍了此次主讲嘉宾。邹明华老师是著名茶文化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总秘书长,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曾担任北京茶叶学会驻会副秘书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叶培训班特聘教师,长期从事茶文化国内培训和国际交流,曾在美国、日本、港澳做《亚洲的茶文化传统》系列讲座。随后,邹明华老师开启了此次主题报告,她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大陆和台湾茶艺、茶文化官方和民间的各类交流。邹明华老师说,之所以选取皎然和陆羽这两个有趣的灵魂来讲解茶道的丰富内涵,是由于皎然是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是唐代著名的诗僧、茶僧,与当时许多文人有着较为广泛的茶事交往,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与“茶圣”陆羽的“淄素忘年之交”,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邹明华老师通过《寻陆鸿渐不遇》、《访陆处士羽》、《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三首诗的形象解读,再现了皎然跨越四季更迭一次次拜访陆羽未遇时的心情,两人惺惺相惜的诚挚情谊令人感佩。通过这几首茶诗,也可窥见陆羽采茶、制茶、品茶足迹之广,撰写《茶经》之艰辛。《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写到,两人终于在重阳佳节得见,品茶论道,不由感慨“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春夜集陆羽处士居说月》“欲赏芳菲肯待辰,忘情人访有情人”,皎然以自身僧人身份自喻“忘情人”,指陆羽为“有情人”,然而,全诗却处处流露出两个有趣的灵魂于高山流水间品茶韵芬芳之真情真义。紧接着,邹老师以《月夜啜茶联句》为例,指出颜真卿、皎然、陆士修、张荐、李萼、崔万等六人的雅集茶会,以诗会友、以茶传情的文人交往,正是茶作为物化载体被赋予人格精神的充分体现。
邹老师指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出“茶道”一词的出处。她认为,这首诗在茶文化史上最大的贡献,是将品茶的境界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除昏寐,这是生理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清爽精神,这是精神感受的层次;第三个层次是得道,这是真真的品茶悟道境界。而“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则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合流,在民间信仰文化中并没有严格的界线,这是大唐气象在文化多元、文化包容上的体现。邹老师认为,从皎然诗歌可以看出,饮茶不仅是祛除病痛之法,更是其修禅、修道之重要法门。
随后,邹老师以《封氏闻见记》中对于茶道的记载为例,讲解了茶道在唐代勃兴的大致脉络路线图。茶自南向北,因其“止渴,令人不眠”的功效,满足禅院修道之需开始扩散,渐成风俗,经陆羽《茶经》之后,“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不问道俗,投钱取饮”。邹老师认为,陆羽是“文化英雄”,茶道之勃兴既成就了陆羽,也因陆羽之力得以进一步蓬勃发展。陆羽定居湖州,因他倾慕阳羡茶、顾渚紫笋、金沙泉,《茶经》的写作是对当时的全唐境内30多个州郡的考察基础上写就而成,六千余字包罗万象,成为世界文化史上首部百科全书式的茶书。邹老师认为,“精行俭德”就是陆羽茶道思想的精华。陆羽在创制茶器时,“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更是蕴涵了丰富的阴阳五行意涵、儒释道内涵。邹老师指出,在中国茶道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始终贯穿其中,并在人与人的推杯换盏之中,彰显出审美意象、人格精神。
此外,邹老师还从茶道规范、茶与儒释道关系、茶事活动变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讲解。讲座后,与会人员围绕唐代茶道是否存在流派之分、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开展茶道哲学研究的可能路径等问题进行提问交流。随后,李萍教授代表研究所向邹明华老师赠送茶礼。与会者合影留念,纷纷表示此次以茶诗为切入点的主题讲座娓娓道来,趣味性强、知识面广、内涵丰富,令大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