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茶哲所举办第23期哲学家茶座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文/王巍  图/郭毓玮

  597016d5f15e4dfff3d14d212fefcfbb.jpg

图1: 讲座现场 

12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二十三期哲学家茶座在北京大益茶道院皇茶厅举行。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本期哲学家茶座仍选择在校外进行。我所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建立研究员为主讲人,讲座的主题为“日本茶道关键词解析”。张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日本传统文化和日本国民性,曾在日本访学期间,师从日本里千家第15代家元千玄室,系统学习了日本茶道,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获得正式茶名的里千家弟子。译著有千玄室《茶之心》(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蒙福人生的欢喜》(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著有《茶道と茶の湯》(淡交社2004)、《艺道与日本国民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本期讲座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晓明老师主持,共有三十多位茶道爱好者通过线上报名,来到现场聆听。

本期讲座,张建立老师以日本茶道的关键词为切入点,通过对“茶礼、茶汤、茶道、侘、茶事、茶会、四规、七则、一期一会”等词汇进行道、实、学三位一体的解析,带领听众拾阶而上,正本清源,了解日本茶道的分类、步骤,进而深入把握日本茶道的精神内核。

张老师从“旧物”入题,先是分享了一篇关于旧物的推文。旧物之于环境、之于人的那种温润,“自有一种超越时光的美,铅华洗尽的素和浮华褪去的雅”。一个懂得珍惜旧物、感恩旧物的人,也是有温度,有人情味儿的。张老师指出,以旧物喻茶道,再合适不过。日本茶道可谓“旧物的仓库”,日本茶人讲究无弃物,一方面出于对物质资源的珍惜,一方面表达对旧物的感恩。这种态度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对身边之人也会充满珍惜感恩之情。正是这种契合人性深处的温情与善良使得日本茶道绵延至今。

 2d8da4d8d81ab41205132f7eaaad19af.jpg

图2: 主讲人张建立研究员 

日本茶人对旧物的态度体现在三个层面:恋旧、恋旧不厌新、并非凡旧必恋。首先,关于恋旧,张老师讲了“云山”浓茶器的轶事,这种对旧物的珍惜,不忍放弃的情感,形成了日本茶道独特的审美角度——“侘之美”。“侘”字早在屈原的《九歌》中就有出现,该汉字的本义为不得志、穷苦,在日语中有很多引申义,到15-16世纪,增加了一层积极的含义,即“虽然不得志但也能自得其乐”。“侘”作为日本茶道的精神,是把不完美当作一种美感来欣赏,从而告诫人们要直面不完美的生活和不完美的自己。此外,日本茶人恋旧但不守旧,他们也很喜欢创新。张老师以图片形式为大家展示了很多茶具的创新案例。茶人恋旧,但并非凡旧必恋,有几种物品被要求每次茶事时都必须是新的,包括茶巾、茶筅、盛汤的柄勺,乃至主人的袜子,最好都是新的。一是追求洁净感,二是包含“心要常新”的禅宗寓意。《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0aa0f86a3f6a83d5d93adf9b60e28bb0.jpg

图3: 张晓明老师主持讲座 

接下来,张老师分别从学术、实践、修道三个角度为我们解析日本茶道的关键词,听众们在张老师鞭辟入里、抽丝剥茧的分析中,颠覆了很多以往对日本茶道的刻板印象和不正确的认知,从而更深入地领会到日本茶道的精神。在国人中一个常见的误解是,日本茶道刻板且教条,对规则非常执着,不懂变通。张老师讲到,日本茶道的变与不变是遵循“守、破、离”的原则。所有的规矩看似繁杂琐碎,但都有它的由来,大多是有宗教寓意和文化内涵的,并不是为了规矩而规矩。对于学习一项技艺来说,守规矩是基础。能熟练运用之后,就要追求破规矩,根据实际情况如理变通,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最终达到脱离规矩也能做到如理如法,从心所欲不逾矩。例如茶室的布置,四张半榻榻米以下是小间茶室,以上为广间茶室,无论怎样变化,用来摆放点茶器具的半张榻榻米是不变的,其余的部分是可以根据需要变化的。所有的布置都遵循阴阳八卦图的原理,这一点是不变的。

e4929f5438d47e287068a262b06075bc.jpg

图4: 讲座现场

日本茶道举办的茶事,其中的规定无外乎人之常情,比如规定5-10月使用风炉,11月-次年4月使用地炉。其实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风炉,但是冬天使用地炉比较暖和,夏天使用风炉更舒适凉爽,因此就成为一种规定。但这个规定肯定是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变通的,目的就是让客人舒适。再比如喝薄茶,规定一般喝2碗,不要超过3碗,因为茶道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性质的修行,而非满足口腹之欲。包括喝浓茶大家要传着喝一碗,最初是因为茶的珍贵,而且浓茶太浓,一个人也不可能喝太多,传给下面的人一起分享是人之常情,后来就成为规定。

不仅是日本茶道规定多,这些细节上的规定也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举个例子,行礼这件小事,哪怕素不相识的日本人在一起也能做到整齐划一,而我们如果不经过特殊的约定和训练很难做到。这当然和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么细节的规定没有必要,而且有侵犯自由之嫌。但正是无数的细节规定,反而让日本国民行为更自由,沟通更高效,因为彼此都在规定范围内行事,避免了不必要的猜疑、误解,也很容易秒懂对方要传达的意思,从而节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需要努力解决的问题上。这种礼仪训练使得日本国民在心理上更容易心意相通,毕竟一个鞠躬时程都能一致的民族,还有什么不能协调呢?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在外交场合体现最为明显,张老师列举了一些日本皇室与美国领导人的会见场面,说明细节的规定能够让人举止得体,避免尴尬,而越是没有规定,越容易出现混乱,让人无所适从,行为拘谨。

 da2725bc3d980810f5f3e5c78faff7ef.jpg

图5: 李萍所长提问

第二个误解,看似很小,关于洁与不洁。前面说过日本茶道很重视洁净感,但是喝浓茶却讲究要几个人“共饮一碗茶”,很多人从卫生的角度提出质疑,不能理解日本茶道判断洁净的标准和逻辑。其实,这个问题从日本茶道的精神层面思考就迎刃而解了。日本茶道对洁净的重视,一方面是为了让客人感到舒适,一方面有净化心灵、摆脱尘世杂染的修行意味。这一点也体现在茶叶的种植加工环节,日本的茶也许不是很追求口感,滋味也比较单一,品种和中国茶比也不够丰富,但一定是品质最纯正干净的。既然如此追求洁净,为何要几个人共饮一碗茶呢?日本茶道讲究“一味同心”,茶室是道场,一起喝茶的朋友在这个时空下就是同参道友,是一体同心的,《金刚经》有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除对“我相”的执着,自然也就无你我之分。若真能做到视人如己,同喝一碗茶又有何不洁呢?

第三个误解,认为茶道是用于表演的才艺。这是对日本茶道最大的误解。日本茶道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表演,而是提升自己生命境界的修行。张老师讲道,如果只是学习日本茶道规则和流程的话,很快就可以学完,为什么要学习好几年,有的学几十年,甚至终生?就是需要在不断实践中去修行。张老师在讲“利休七则”前三则的由来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人问千利休修习茶道的秘诀。千利休回答:茶要可口;炭要把水烧开;夏天让客人感到凉爽,冬天要暖和。那人很不服气,认为千利休在敷衍他。千利休却说,“如果您能做到这几点,我愿意拜您为师。”旁边的笑嶺和尚感叹,这与白居易“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故事是一个道理啊!可见,茶道的修行是无止境的。

6aed9363325482149640c10b7ddedcca.jpg

图6: 现场互动环节 

张老师讲了自己在学习日本茶道时的经历,在学习怀石料理的时候,张老师自告奋勇学习制作烧物(烤鱼),心想不就是烧烤嘛,又有何难?结果发现,要能做到在该上烤鱼的时候,能够端上温度、火候、品相、数量恰到好处的菜品,是多么不容易!不仅仅是制作,还要掌握席间节奏,能够跟团队其他人彼此配合默契,感应道交,是需要一定功夫的。这种功夫只能靠一遍遍反复实践。整个茶道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与修行有关,甚至在茶事结束送走客人之后,主人要把门关上,自己静静点上一碗茶,反省今天整个茶事过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到位,下次如何改善等,即所谓“独坐观念,一坐建立”。这个环节与汉传佛教中的结行相似。汉传佛教的佛事活动大多包含前行、正行、结行三个步骤。张老师还讲到,日本茶道在举行茶事之前,参与者们一起唱颂的环节,也很像佛事活动中的缘念,即前行的环节。

 94280db83b852fcb4b84322397d9d189.jpg

图7: 嘉宾提问环节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日本茶道对于不懂行的我们来说,是纷繁复杂的规定和流程,而在张老师讲课过程中,一直带领我们体会每个规则的由来和含义,每一步骤的心法和窍诀,让我们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却帮听众们树立了比较端正的认识日本茶道、理解日本文化的基本态度。之所以如此,因为张老师本人就在日本茶道的修习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他多年习茶的实践功夫早已渗透到他的为人处事,举手投足。他谦逊儒雅、和蔼可亲,对人事物有着极强的包容心和平常心。当有人问,作为中国的公民,如何传播中国文化时,他觉得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这个问题太大,不如从我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事多考虑对方的感受,凡事多帮别人一把。张老师的回答以四两拨千斤之力,让现场听众感受到行持的力量。

讲座结束后,张老师回答了现场观众提出的问题。李萍所长代表茶哲所向张老师赠送了茶礼和茶哲所的研究成果——《天地融入一茶汤》。最后,张老师与前来听讲的茶友们亲切合影,本期哲学家茶座圆满结束。

 b01c28fef5946874d5ddd5815fad5d41.jpg

图8: 李萍所长代表茶哲所向主讲人张建立研究员赠送礼物

cfbcc2e89d40b3741c4014737e839081.jpg 

图9: 合影留念


  
上一篇贺信
下一篇返回列表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